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燮是晚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较早认识和提倡学习西方的士大夫,生于1800年,卒于1875年,一生历经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只是一县训导,但对中西关系的认识与林则徐、魏源等人对于西方的认识并不落伍。他撰写的中国近代较早研究中西关系的著作——《中西纪事》,被誉为近代中西关系研究的开山之作。本文基于夏燮的著作《中西纪事》以及《明通鉴》和《粤氛纪事》,将夏燮对晚清中西关系的认识做梳理和研究,并与同时代先进知识分子做比较,从而发现夏燮对中西关系认识的独到之处。鸦片战争揭开了西方殖民国家侵略中国的序幕,在总结战争起因时,夏燮指出近代中国遭受如此之灾难,应该追溯到清朝早期与西方的互市,但他并不认为应该闭关自守,说这是因噎废食之举。在谈到战争过程中清朝各方面应对策略和态度时,他饱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沉痛批判了主和派的怯懦无能,热情赞扬了爱国军民英勇抵抗西方殖民侵略的英雄事迹。在法美等国助剿太平军这一问题上,夏燮反对曾国藩等朝中大吏的意见,认为“请佛容易送佛难”,坚决反对。面对西方先进于中国的军事技术,夏燮与林则徐、魏源等人一样,认为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但他同时提出,不能盲目跟风,学习的时机应该把握好。夏燮作为最低阶层的清朝官员,能有如此先进的认识,实属可贵。晚年的夏燮,思想趋于保守。1860年,在他续写的《中西纪事》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出他根深蒂固的正统思想。对于太平天国运动,他站在统治阶级立场,对这支农民起义军充满了敌视情绪。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先锋的传教士在华的一切活动,夏燮予以全盘否定,甚至认为传教士开办的学校,以及清朝外派留学生,都是在培养汉奸。同时,出于对西方传教士的仇恨,夏燮早期在记录史实并作评论时,甚至相信了一些关于传教士掠食小儿、剜食眼睛的荒诞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