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定商会出现在近代中国社会激变转型的大背景中,它是传统区域政治中心城市商会的典型。整理出版的保定市商会档案,以其原始性、系统性、广泛性的特点,成为研究保定这类内陆中等城市商会的“特殊新材料”。保定以“京畿重地”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以及繁盛的经济文化事业,素来吸引着众多“外地人”来保定从事工商业活动。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地人”成为活跃在保定商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保定商会中的“外地人”,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各领风骚,分享着保定各业利润的同时,又突显自身所属商帮的优势,比如晋商对于银钱业、染业、粮业,冀州商人对于布线业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控制和垄断了保定市场。这些“外地人”在保定商会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在保定开放性、包容性的区域环境中,又逐步融入了保定社会。“客籍商帮”这一名词逐步淡化,反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的“保定人”。商会中的“外地人”群体,在近代保定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占有重要地位。这可以通过外地人经营的工商企业经营情况和保定商会中高层籍贯的构成及各同业公会代表构成窥见一般。“外地人”群体在保定商会存在的41年中,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兴衰历程。这种兴衰根本在于社会大背景的变化,但与保定区域内的一些具体因素也是分不开的。本文对保定商会中这些“外地人”资料进行整理,就是尝试利用保定商会档案的“原始”记录,对“外地人”在保定整体发展有一个初步探索。进而探讨“外地人”与保定社会发展的诸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