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中国,以农立国,在生产力相对低下,抵御灾害能力较弱的近代社会,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频仍的黄河、淮河流域更是如此。而地处淮河中下游的皖北地区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更为严重,颍州府又是其中的主要受灾地之一。晚清中国,内忧外患,传统政治统治失序,官方无暇致力于防治地方灾害,尤其是像皖北这样的“局部地区”。因此,这一时期种类繁多的自然灾害对颍州府地区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本文着眼于晚清时期颍州府地区的自然灾害,着重探讨晚清时期颖州府的自然灾害的概况、特点、原因、影响以及救灾措施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对晚清时期颍州府自然灾害概况的梳理。主要是为了厘清水灾、旱灾、虫灾等几种重大的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相对较轻的自然灾害的相关情况。总结晚清时期颖州府自然灾害的特点,我认为,频发性、多样性、季节性及区域性是其突出特征。第二章,在对这一时期颍州府自然灾害的成因探讨中,主要从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两大方面着手。就自然原因而言,不仅受气候、地形以及地质构造的影响,晚期时期中国气候进入小冰河期,也是加剧自然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自南宋以来的“黄河夺淮”现象更是加重了颍州府地区的自然灾害的程度;社会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晚清时期的颍州府地处河南、安徽、江苏交界地,政治比较黑暗,赋税繁杂,另一方面此阶段的颍州府地区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这些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此阶段颍州府地区的自然灾害;经济上,传统的“小农经济”以及鸦片的广泛种植所导致的连带影响。第三章,主要探讨自然灾害对颍州府地区的农村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其中,主要是导致系列民生问题,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也诱发了晚清时期颍州府地区多农民起义与土匪运动的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流动的速度。第四章,主要论述这一时期颍州地区自然灾害的防治状况。主要从官方应对和民间应对两个方面叙述。官方的措施主要包括:灾害到来时的赈济与蠲免等救治性措施和灾害来临前的兴修水利、仓储制度以及“以工代赈”等种种灾害预防性措施。民间的减灾措施主要包括:民间自救仓储的建设以及义赈等举措。总体来说,晚清时期颍州府的自然灾害还是比较严重的,导致自然灾害严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也给当时的颍州府地区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各方努力防灾、救灾,尽量减小自然灾害的影响。但应当指出的是,纵向来看,这一时期颍州府地区自然灾害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加重的趋势,就这一方面而言,不论是官方亦或民间的防治举措总体上来说是失败的。自然灾害在晚清时期的颍州府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加之时处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代,它不同于和平年代,因此,关于这—时期的自然灾害问题尤为值得我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