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三种温度射频消融治疗离体子宫肌瘤的组织病理及子宫肌瘤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差异。探索三种温度射频消融治疗离体子宫肌瘤的适宜温度。应用该适宜温度对在体子宫肌瘤行靶点消融,观察应用该适宜温度射频消融在体肌瘤的组织病理及ER、PR的变化。证实该温度是安全适宜温度,初步探讨温控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方法:①90例拟行子宫切除术的多发性子宫肌瘤的患者,于手术切除后即刻对肌瘤行靶点消融,分别采用60℃,80℃,100℃三种温度各对三十例标本进行消融处理。于消融灶中心(A组)、边缘(B组)、边缘外1cm(C组)取材,未做射频的肌瘤作为对照组。②5例拟行子宫切除术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于手术切除前采用1.2cm长的射频刀在直视下行100℃射频靶点消融子宫肌瘤,射频消融后即刻行子宫切除术,取材同上述离体实验。行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及免疫组化检测ER、PR。结果:①离体实验中,同一温度下三个处理组ER,PR的平均光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C的ER平均光密度高于处理组B(P<0.05),即三个处理组的ERPR平均光密度随离电极轴的距离呈梯度升高。处理组A中,60℃处理后的ER光密度与80℃处理后无差别(P>0.05),60℃和80℃处理后的ER光密度均高于100℃处理后(P<0.05);三种温度处理后PR的光密度均有差别(P<0.05)。处理组B中,60℃处理后的ER光密度与80℃处理后无差别(P>0.05),60℃和80℃处理后的ER光密度均高于100处理后(P<0.05);三种温度处理后PR的光密度均有差别(P<0.05)。处理组C中,60℃,80℃,100℃处理后的ER光密度均无差别(P>0.05);60℃处理后的PR平均光密度均高于80℃处理后和100℃处理后(P<0.05),80℃处理后的PR光密度与100℃处理后的PR光密度无差别(P>0.05)。在组织病理学方面,80℃和100℃效果相近,优于60℃的治疗效果。②在体实验中,A、B、C三个处理组ER、PR的平均光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组C的ER、PR平均光密度高于处理组B(P<0.05),即三个处理组的ER、PR平均光密度随离电极轴的距离呈梯度升高。这与在前述离体肌瘤靶点消融的ER、PR表达变化像近。结论:①离体实验中,80℃和100℃是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适宜温度。②在5分钟,输出功率小于30瓦下,100℃靶点温度是射频消融治疗在体子宫肌瘤的适宜温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