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膀胱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移行细胞癌。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包括:多灶性、多基因参与、多阶段异质性生长、易复发、转移等。膀胱癌目前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和术后腔内灌注抗癌药物,然而膀胱移行细胞癌易复发和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一直是临床治疗的棘手难题之一。基因治疗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已被认为是继手术、化疗等常规治疗方法之后极有希望成为有效治疗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方法之一。目前基因治疗中有效的靶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基因治疗应用于临床的障碍,而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的发现为寻找基因治疗的靶点带来了新思路。RNAi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基因沉默机制。在原始生物中RNAi能够保护基因组免受病毒或者其它基因片段的插入,并且在生物的发育过程中调节众多基因的表达。短的双链RNA中的反义链与RNA沉默诱导复合物相结合后能够与同源的mRNA序列特异性的结合,导致mRNA切割断裂及随后出现的转录后水平基因表达的下降。因此RNAi为我们提供了治疗肿瘤的新思路。由于RNAi必须在细胞内进行,故高效、安全的转导载体进入细胞内成为RNAi顺利实施的前提。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是近年来研究最为广泛、最受关注的基因治疗载体。由于其宿主范围广、免疫原性低、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等特点,AAV载体被认为是未来基因治疗中最有希望的新一代病毒载体。至今,AAV载体已被用于携带各种不同抗血管生成基因进行动物肿瘤模型的治疗,其结果显示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E2F3是细胞周期调控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转录因子,其控制着细胞增殖过程(DNA复制及细胞周期调控)中众多基因的表达,是细胞合成间期中由G1进入S期所必需的转录因子。E2F3的高表达在人类膀胱移行细胞癌中比较常见,目前许多学者认为,E2F3的高表达与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降低E2F3在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可能会抑制移行细胞癌的生长。目的:为了探索AAV载体是否可以在膀胱癌细胞中有效地运用于RNAi,是否可以有效地使小分子干扰RNA片段(small interferingRNA,siRNA)进入细胞内,并发挥作用。本试验应用AAV载体的RNAi的方法,以E2F3基因为治疗靶点进行移行细胞癌5637细胞基因治疗,观察能否有效降低E2F3基因的mRNA、蛋白水平的表达,并为后续的以E2F3为靶点的移行细胞癌基因治疗体内实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用AAV-Helper free system包装系统,pRC,pHelper质粒共转染,AAV-293细胞包装腺相关病毒,采用“氯仿-PEG/NaCl沉淀一氯仿抽提”来进行AAV病毒的粗纯化、冰乙醇沉淀法浓缩腺相关病毒;用AVSachTM ELISA法测定病毒rAAV颗粒滴度;采用SDS-PAGE鉴定病毒后将rAAV-siRNA-E2F3转染膀胱移行细胞癌5637细胞。通过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干扰前后E2F3的mRNA、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通过用AVSachTM ELISA法测定病毒rAAV2颗粒滴度为5.6×1013v.p/mL;采用SDS-PAGE鉴定病毒后,确定成功包装AAV。转染后30分钟即可观察到绿色荧光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膀胱移行细胞癌5637细胞中重组AAV转染E2F3基因与GAPDH基因光密度的比值与空白组相比平均下降了69.84%(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5637细胞中重组AAV转染E2F3蛋白与GAPDH蛋白光密度的比值与空白组相比平均下降了83.27%(P<0.01)结论:AAV能够高效的转染移行细胞癌5637细胞,细胞内的siRNA能够降低移行细胞癌5637细胞中E2F3的mRNA、蛋白水平。本实验表明E2F3基因有可能成为移行细胞癌基因治疗的靶点,并有可能为后续的以E2F3为靶点的移行细胞癌基因治疗体内实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