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3,RIP3)在氧-糖剥夺后(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 OGD)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onglion cell-5,RGC-5)程序性坏死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RIP3在视网膜节细胞程序性坏死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及其下游机制。方法:(1)从液氮罐中取出RGC-5,进行细胞复苏、传代。待细胞长到铺满约80%后,选取第3-8代细胞为实验细胞;(2)将传代好的细胞进行实验分组并标记,将各组细胞放入37℃,5%CO2培养箱中培养至细胞铺满约80%,然后正常组不处理,其他各组用DMEM无糖培养基替换DMEM高糖培养基后将两组细胞放入密闭容器中并用95%N2和5%CO2混合气充满密闭容器进行OGD处理,8小时后取出细胞并用DMEM高糖培养基替换DMEM无糖培养基,将细胞放入37℃,5%CO2培养箱中恢复至相应时间;(3)通过PI染色和Annexin V/PI双染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探讨OGD处理8小时的RGC-5的坏死中是否有程序性坏死;(4)OGD处理8小时后恢复至相应的时间点后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分析RIP3的表达量;(5)加入吗啉寡核苷酸制备RIP3基因敲低的RGC-5(RIP3i-RGC-5),通过AnnexinV/PI双染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以及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含量检测探索RIP3在OGD诱导的RGC-5细胞程序性坏死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及其下游机制。结果:(1)OGD处理后,PI染色发现坏死细胞增多,Annexin V/PI双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出氧-糖剥夺8小时恢复6小时后部分细胞出现坏死,而预先用10μmol/L Nec-1(程序性坏死的特异性抑制剂)孵育24小时后坏死明显减少;(2)OGD处理8小时恢复至相应时间,Western blot显示RIP3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为强;(3)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RIP3i-RGC-5经OGD处理后坏死细胞数量较正常模型组明显减少;(4)MDA含量检测结果显示:OGD处理后正常模型组及RIP3i-RGC-5组的MDA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但RIP3i-RGC-5组的MDA含量较正常模型组明显降低。结论:OGD处理后RGC-5存在程序性坏死,且RIP3通过氧化应激参与介导了RGC-5的程序性坏死。图8幅,参考文献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