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日本环境外交决策机制之研究——以《京都议定书》的批准为中心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key887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结束之后,环境议题在日本外交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日本在环境外交领域中的议题涉猎广泛,为了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本论文选取了日本在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中的外交政策作为案例研究。论文根据其政策的演变将日本在国际气候谈判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国际气候谈判初期、京都会议期间和《京都议定书》的批准时期。本论文关注的问题是:日本在国际气候谈判的不同阶段经历了怎样的政策演变过程?日本在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中经历的政策转变背后的因素有哪些?  由于日本的能源利用十分有效,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较低,相对于其它工业国家,完成《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对日本而言可谓成本高昂。而日本也深知,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有目标再分配原则,因此,欧盟完成减排任务相对比较容易。另外,1990年作为基准年对欧盟完成减排目标也十分有利。日本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在国际事务中始终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保持一致,在国际气候谈判的初期也不例外。而在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日本国内产生了是否跟随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争论:一方意见认为,日本应该在全球环境事务中展示出领导者的姿态,即使美国退出日本也要批准“议定书”;另一方意见则认为,日本应该和美国保持政策一致,只有美国批准了,日本才能批准。然而,日本最终却选择了批准“议定书”,表现出与美国外交政策少有的“不一致”。是哪些因素促使日本最终同意批准“议定书”?如何来解释日本对《京都议定书》的立场?如何对冷战后日本的环境外交做出评价?  本论文从外交决策的视角来解释日本在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中的政策演变过程。本论文认为,日本在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中经历了消极一徘徊一积极的政策过程。外务省、环境省(环境厅)和经济产业省(通商产业省)之间的政策交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本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基本态度;日本国内的政治家、产业界、非政府组织等的态度以及来自外界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政策。  日本除了受其环境外交的政治目标驱使之外,日本的非政府组织、国内民众力量的推动以及来自欧盟的压力,都是促使日本最终选择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原因。另外,日本产业界的让步也是保证日本最终批准《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蓬勃发展,兴起了一场“全球社团革命”。自由市场体制在西方一度被认为是完美的,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集中暴露了市场机制
台湾问题长期以来就是中美关系中的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甚至还曾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定时炸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数次台海危机,几将中美置于直接冲突的境地。陈水扁上台
多民族共存于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内,形成复杂的民族关系,进而衍生出复杂的民族问题,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其内部治理和对外关系。族际政治整合正是多民族国家按照民族国家建构
学位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维权方式,使得网络维权成为底层弱势群体表达正当诉求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政策自1978年实行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