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而不同社会背景下进城的农民工,其工作与生活状态表现不一。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工往往选择在农闲时进城务工,而农忙时回到农村务农。由于城市工作机会以及农村季节性劳作的调节,大部分农民工处于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往返的状态,只有少数在城市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长期固定居住。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水平的高速增长为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创造了更多机会,而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长期留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尽管部分农民工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农民工对于融入城市社会有着强烈的愿望,但是,由于制度、文化、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中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民权,无论是在社会行动上还是社会认同上,农民工群体与城市社会都有着明显的隔离,出现内部化、边缘化倾向,无法顺利融入城市社会。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劳动力迁移过程,而是农民工群体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心理层面的城市适应过程。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流动人口迁移及社会融合的相关研究,其次,对于我国农民工群体的特征、进城动因、在城市的融入现状以及阻碍其社会融合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公共服务不均等是致使农民工无法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要障碍。由于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住房、教育、培训以及社会保障的公共服务,造成了农民工群体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心理隔离,使农民工缺乏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市民化。因此,在立足本国国情,并且借鉴国外促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从转变政府治理理念、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民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从而推动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