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学科逻辑的教学问题设计研究 ——以《大气受热过程》为例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ea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在课程内容模块明确表明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注重知识的逻辑线索,侧面反映出对地理学科逻辑的重视。此外,在评课过程中,教学逻辑是否清晰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教师个体对于地理学科逻辑的认识往往存在差异。因此,探究地理学科逻辑有助于一线教师准确把握知识的逻辑线索。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课堂互动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载体。科学有效的课堂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思考意识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同时,教师设计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的关联度也进一步反映教师对学科逻辑的把握程度,因此优质的问题设计是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一把钥匙。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地理学科逻辑和问题设计的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进而通过拟定的课堂观察量表对优质地理教学视频中问题设计的现状展开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问题设计情况维度,15节课堂实录中提问的平均次数为10次,但低层次问题所占比重较大;在课堂提问情况维度,教师表述较为清晰和准确,但仅在部分环节提出层次性强、逐层深入的问题链;在学生候答情况维度,第一候答时间多集中在10秒以下,第二候答时间平均为1.51秒;在问题叫答情况维度,低层次问题叫答方式以学生集体回答和个别回答为主,高层次问题以个别回答和小组回答为主;在教师理答情况维度,教师对绝大部分回答能给予评价反馈,但评价方式单一。针对问题设计的现状,本文提出问题设计的优化策略,分为课前问题设计、课中问题实施和课后问题反思三个方面。课前: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把握学科要求;遵循地理学科逻辑,围绕主题设计问题;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链。课中:提问对象多元化;保证恰当的候答时间;注重课堂语言表述;准确及时展开追问和评价。课后:及时记录问题实施情况;收集学生的评价反馈。以“大气受热过程”一节作为案例实施,实践结果表明基于地理学科逻辑进行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
其他文献
阅读和写作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阅读模式,是小学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改革内容。群文阅读是同类型的几种文章组合而成,旨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群文阅读,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共同发展。
期刊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以其优良的出水水质和较高的净产能潜力逐渐成为市政污水处理的一项有力技术。然而,膜污染控制具有较高的工艺运行成本,同时环境温度条件下较低的运行温度将导致厌氧微生物活性的降低和甲烷溶解度的升高,不利于能源的回收以及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此外,市政污水中硫酸盐的广泛存在对产甲烷过程也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为全面了解AnMBR在市政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本文从有机物去除、甲烷产量
本文通过对螺旋式气锚结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了气锚油气分离器分气机理,对井下油气分离器分气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改进并设计出同心双管复合气锚。该型同心双管复合气锚利用螺旋片对油气混合物产生的离心力进行分离,所有流体均需通过复合气锚。该气锚具有结构简单,分离效率高的优点。经过试验,严重气体影响的油井工况明显改善,有效提升了抽油泵效,对于采油现场的防气治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井筒治理工艺,在油田精细井筒管
随着国家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不再是市场的主流信息传播媒体,以手机智能终端为主导的传播载体已经逐步形成,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各类信息传播平台应运而生,这使得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的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本文主要从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短视频平台内容的概念、现状、创作与发展的策略及趋势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分析。
目的:对比低频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2021年6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就诊的100例帕金森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对照组采取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研究组采取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帕金森病量表(UPDRSⅢ)、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Epworth嗜睡量表(E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焦点,初中生物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初中生的生物学习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收获知识和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为打造高效生物课堂铺平道路。故简要分析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旨在为初中生物教师提供参考。
自核心素养这一理念出现后便受到了教育部门的关注,其与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有着密切联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但是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成为教师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重要性、要求、策略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正>小学数学是学生在数学道路上前行的基础,决定着学生对今后学习数学的兴趣程度以及方法是否有效。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数学思维、运算能力等,因此,开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这方面的培训,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思维图、逻辑结构等,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顺应国家教育改革,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期刊
针对脉冲激光法和升华法制备SiC薄膜时,沉积速率比较低、薄膜厚度不均匀等问题,本文采用真空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利用一种高含碳量的SiC靶材,在平面玻璃衬底表面沉积SiC薄膜,通过改变直流电源功率、溅射气压,研究了不同参数对薄膜沉积速率、薄膜厚度均匀性的影响。采用台阶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分别对薄膜厚度、横截面形貌和Si、C含量进行检测表征,从而得到最佳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社会、教育发展、新高考模式的日趋稳定和推广,高中阶段具有话语权的引领性文件《新课程标准》更精准、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下,指出重视高中生情感发展。情绪稳定、心胸开阔、胸怀大爱,建设国家。常规地理教学设计在预设教学三维目标时,涉及知识、技能、情感、片面注重知识掌握和技能应用,一再深化高中地理知识,浅化高中生家国情怀塑造。而新课标在这方面做了弥补,提及情感培养,指出深化高中生的家国情怀,转换以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