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波段超构材料返波振荡器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z3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构材料作为一种具有特殊电磁特性的人工结构,具有与常规材料不同的奇特性质,比如负折射率、反向多普勒效应、反向切伦科夫幅值异常光压特性等。自超构材料诞生以来,就引发了国防、信息技术、通信等技术重大技术变革,许多新的技术依托于超构材料的诞生而实现,电真空器件也从超构材料中挖掘出新的潜能。现有的基于超构材料的电真空器件虽有高功率、高效率等诸多优点,但体积大,工作电压高等特点也制约着微波电真空器件的发展和量产。本论文的工作就是对大体积、高电压的超构材料返波振荡器进行优化,降低工作电压,减小器件尺寸,且保证其具有较高的输出功率和电子效率。本文的工作有以下几点:1.通过CST仿真软件仿真了某种结构单元的传输特性,并通过参数提取的方法对结构单元的本构参数进行提取,从而这种结构所具备的负的介电常数被我们验证。为了让结构具有负的磁导率,把它与金属空波导结合,使得整体构成的结构具有双负特性,从而从理论上验证了这种结构符合超构材料的定义。2.以这种超构材料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慢波结构,并对它的高频特性进行了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此慢波结构可以传输返波,符合返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同时它具有较高的耦合阻抗,具备注-波互作用的能力。3.优化慢波结构的周期个数和长度,采用均匀周期的方式排列超构材料。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只工作在S波段的返波振荡器。为了将信号成功馈出,我们把它的输出结构设计为同轴电耦合探针。此返波振荡器的长度只有115 mm,与传统的耦合腔返波振荡器相比,它的小型化优势比较明显。我们对其进行了传输特性的仿真计算和实验验证以及注-波互作用的模拟计算,计算结果显示信号的频率稳定在2.214 GHz,符合S波段器件的要求。同时,输出功率最高可以达到18 kW,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其效率大约为28.9%,比起常规返波振荡器有了较大的提高。4.采用相速跳变技术优化慢波结构的周期个数和长度。以此慢波结构为基础,设计了一只工作在S波段的返波振荡器。为了提高电磁波与电子注的耦合强度,此振荡器的输出信号通过同轴磁耦合环进行耦合输出。对其进行了传输特性的仿真计算和实验验证以及注-波互作用的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其峰值功率达到了26 kW,电子效率达到了29.4%。虽然体积略微增大,但输出功率和电子效率得到了提升。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一组非完整约束的轮式移动机器人为研究对象,研究多机器人系统的领航-跟随编队机制。多机器人编队系统存在匹配不确定性和非匹配不确定性,本文利用微分积分终端滑模控制方法处理系统匹配不确定性和轨迹跟踪;通过扰动观测器来弥补非匹配不确定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单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通过建立全局坐标系,建立单机器人位置与速度之间的运动关系。考虑机器人处于现实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会受到系统摩擦、噪声和外部干扰等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以多系统受累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统紊乱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
随着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从最初单一的晶体管的问世,发展到门电路的集成,再到今天的片上系统(System on a Chip,SoC)设计技术,使得在小小的芯片上集成上亿个晶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 simplex virus 1,HSV-1)是一类人群中广泛存在的DNA病毒,通常导致口唇疱疹、角膜炎等疾病。HSV-1在外周组织的上皮细胞进行裂解感染后,可在神经元中
随着大数据时代步伐的到来和智能移动以及智能通信设备的普及,海量的空间数据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如何利用这些海量的数据,挖掘有趣的知识和规律,来改善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是
微波电真空器件因为具有工作带宽宽,输出功率大,效率高等优点,故而被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卫星导航、电子对抗等领域。其中,行波管因为其无与伦比的宽频带特性,成为在上述
目的:观察化痰开痹汤对痰阻心脉型胸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部干部病区、心血管病区住院患者中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传输容量及速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现更大的数据传输容量是光通信的主要研究方向。其典型方法是复用多个独立的数据信道,比如波分复用(W
目的:探究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三维有限元在股骨近端良性病变精准切除及生物力学重建的方法,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三维有限元在股骨近端良性病变精准切除及生物力学重建方面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表现为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高,5年死亡率高达50%,匹敌甚至超过了多种癌症,已成为全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