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无机铯铅卤钙钛矿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钙钛矿纳米材料由于具有高的荧光量子产率(PLQY)和色纯度,窄的发射峰以及发光波长在可见光区域可调节等优点,在发光二极管(LED)照明和显示等领域获得了极大的关注。然而,由于钙钛矿材料对温度、水、光照以及热的极度敏感,易发生分解,这种结构的不稳定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的应用。因此,要实现钙钛矿未来在照明和显示等领域的实际应用,解决其稳定性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主要围绕钙钛矿纳米材料的稳定性,从其生长机制出发,提出了低温两步法工艺及掺杂工艺,获得了零维、一维和二维的钙钛矿纳米结构,并探究了其稳定的机制。具体研究如下:(1)低温两步法直接合成钙钛矿相的CsPbI3纳米线针对CsPbI3结构不稳定,容易从带隙窄的钙钛矿相(本文为γ-CsPbI3)转变为带隙更宽的正交相(δ-CsPbI3)的问题,本论文采用较低温度下两步热注入的方法,直接合成稳定的钙钛矿相的CsPbI3纳米线而无需进行额外的退火处理。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温度对于CsPbI3纳米线的结晶、形态、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低的反应温度、配体保护以及延长的生长时间是成功制备钙钛矿相CsPbI3纳米线的关键。进一步地,通过XRD等测试手段,证明这种低温制备的纳米线溶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惰性气体中90天内仍然保持了钙钛矿相而未发生结构变化。这种低温溶液法制备的钙钛矿相结构的纳米线由于具有较窄的带隙和良好的光学特性,展示了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潜力。(2)铜离子掺杂提高CsPbI3纳米晶的稳定性针对上述(1)中提及的钙钛矿相CsPbI3不稳定易发生相变的特性,进一步地降低材料的维度,在空气中较低温度下制备CsPbI3纳米晶,并进行了铜离子掺杂处理。研究表明经过铜离子掺杂后,CsPbI3纳米晶薄膜和溶液的稳定性均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薄膜,掺杂之后的CsPbI3纳米晶薄膜可以在空气中保持红色的荧光达35天而不发生相变,而未掺杂的薄膜在几天之后就变成了不发光的正交相。针对这种稳定性的提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这种稳定性的增强可归因于掺杂后CsPbI3体系形成能的增加(未掺杂时CsPbI3的形成能为-14.0965 e V,3.125%铜掺杂后形成能为-14.2609 e V)。进一步地,把这种掺杂后的CsPbI3纳米晶作为发光层,应用于发光二极管QLED,获得的QLED的器件性能如发光亮度和外量子效率EQE均有了很大的提升。掺杂之后的QLED器件的开启电压为1.6 V,相比未掺杂的器件(3.8 V)明显地降低,而且发光亮度达到1270 cd/m~2,是未掺杂的两倍多(542 cd/m~2)。这种掺杂后器件的性能还可通过优化器件结构和提纯方法进一步提高,展示了今后在LED器件应用的潜力。(3)锰掺杂发光CsPbCl3纳米片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针对二维CsPbCl3纳米片发光效率较低以及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本论文采用了一种大气环境中较低温度下制备锰掺杂CsPbCl3纳米片。研究了温度、反应时间和锰掺杂比例对于CsPbCl3纳米晶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控制上述因素,进而控制合成高发光效率的二维的锰掺杂的CsPbCl3纳米片。在室温下,制备的锰掺杂纳米片在空气中放置60天后,仍然保持了较强的荧光,展示了较好的稳定性。掺杂之后不仅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升,这种掺杂的纳米片的发光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可达到53.76%,是目前报道的Mn掺杂二维全无机铅卤钙钛矿的最高值。由于这种掺杂纳米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及较高的发光效率,进一步地,首次将其应用于橙光LED和白光LED,表明了锰掺杂的橙光纳米片在发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此外,通过将这种掺杂的纳米片溶液与PDMS等柔性高分子材料混合得到复合发光薄膜,在空气中放置6个月后,发光薄膜仍然保持了较强的荧光。表明掺杂的发光纳米片通过与高分子材料复合,可以很好地提升稳定性,这对于其未来在柔性显示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三阴型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在时间上或方法上采取不当的干预都可能导致不良的预后。细胞周期是细胞复制和发挥功能必不可少的复杂序列事件,其畸变已被认为是癌症发生的标志之一。目前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CDK)4/6抑制剂palbociclib(PD)
压电执行器能够提供快速和超高精度的机械位移,在微电子、光电子、航空航天和精密制造等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内部结构因素,压电陶瓷的应变存在迟滞(Hysteresis)和非线性。位移变化由于跟不上输入电压的变化产生滞后,从而限制了压电执行器的精度和速度。商业化PZT陶瓷执行器的应变迟滞通常在10%–15%之间。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制备了压电执行器用织构化(1-x)Pb(Mg1/2Nb2/3)
多视角立体重建是机器视觉领域重要且基础的研究课题,在测绘、工程建设、自动驾驶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领域对多视角立体重建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而现有的多视角立体重建方法难以有效地对弱纹理、镜面与反射等重建困难区域进行建模。因此,如何提升多视角立体重建性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机器学习在众多视觉任务上表现出色,利用机器学习来提升多视角立体重建性能也成为
目的:近年来,免疫检查点阻断剂(ICB)、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肿瘤疫苗、细胞因子等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癌症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然而,仅有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表现出持久响应,且单一的免疫疗法通常收效甚微。免疫疗法与化学疗法联用是提高和优化免疫治疗效果的可行策略,而合适的高效药物递送系统可进一步增强化疗免疫联合抗肿瘤效果。因此,为了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或防止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我们分别针对皮下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基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晶体管的数字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随着摩尔定律即将走到尽头,基于冯·诺依曼架构的系统日益难以满足当今数据密集计算任务的计算需求。基于忆阻器的神经形态计算,以其能够在存储数据的地方进行计算的能力,和便于实现脑启发式的神经网络算法的优势,被视为一个很有前景的替代计算方案。但忆阻器的性能缺陷仍然是制约其应用的一大因素,包括难以控制的随机
针对机器人行走机构的防护装置,介绍了一种适用于高速、大行程焊接机器人行走机构的改进结构,大幅降低了防护方面的使用及维护成本。机器人运行精度是焊接机器人机构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它直接影响机器人的工作性能。因此,从设备结构变形控制及控制系统程序优化两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减小设备结构变形和优化机器人控制系统程序,以达到提高机器人运行精度的效果。
背景:成年心肌细胞有限的自我更新能力,不足以弥补损伤引起的心肌细胞丢失,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导致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促进内源性心肌细胞增殖,以补充丢失的心肌细胞,从而挽救心功能,被认为可能是治疗心力衰竭患者最有前景的手段。小鼠心脏在出生后拥有短暂的损伤后再生能力,但这种再生潜能在出生后7天消失。出生后伴随再生能力丢失,心肌细胞代谢模式发生转变,糖酵解下调,有氧代谢上调,这被认为是引起心肌细胞细胞周期停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强非线性、惯量变化大、多领域耦合的复杂系统,实现工业机器人高速高精运动控制十分困难。基于逆动力学的前馈控制被普遍认为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机器人的非线性时变特性,有效提高机器人高速情况下的动态控制品质。然而关于这种控制方法的现有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1)机器人动力学特性复杂,对其进行分析建模尚缺乏简洁高效的数学手段支持,导致其建模及计算效率低下;2)面向控制的机器人逆动力学建模首先需要求
目的:研究系膜外胃癌的术前识别方法,并筛选其相关危险因素,延伸膜解剖理论范畴。方法:通过收集临床标本,使用HE染色、Masson染色方法,研究“运动”或“搏动”性的器官及组织的系膜结构特点,延伸膜解剖理论范畴。分离胃系膜的“第V转移灶”,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参照Koch法则原理,反复进行腹腔成瘤,证实“第V转移细胞”是术后腹膜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出促进肿瘤细胞突破胃系膜结构的相关
第一部分糖尿病足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液中外泌体的分离和功能验证目的: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型纳米级生物材料和药物载体,其对体内生物学行为的调节作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糖尿病创面迁延不愈,对患者造成很大影响,是临床上常见的难题之一。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富含外泌体,通过对血液中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将为治疗难愈性的糖尿病创面提供崭新的思路。方法:使用超速离心的方法提取两组患者血液中的外泌体,使用透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