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论文背景和目的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是保险公司经营的两大重心,任何一部分经营不好都将使保险公司难以健康发展。由于各个公司负债业务的相对透明性,险种的相互重复性,加上承保能力的相对过剩,通过改进负债业务增加企业利润的空间日趋减少,近年来国外一些较大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甚至为负,公司的收益主要来自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超过预定利率,即利差益部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负债业务的集资职能已成为其主要职能。而我国保险公司的利润几乎完全来自于承保利润,投资收益率长期低于预定利率。96年以来,国家连续7次降低存款利率,使保险公司的利差损进一步扩大,给保险公司的经营发展留下极大的隐患,也给承保业务带来极大压力。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保险公司将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根据中美达成的关于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协议来看,留给我国保险公司从容发展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何况目前对外资保险公司的开放步伐已经加快。在这种双重压力下,我国政府对保险公司的投资限制有所松动,特别对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正在逐步解除,从禁止到允许小比例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入市,到逐步扩大比例,再逐步放开投资工具的选择,最终将过渡到政府监控下的直接入市。认识到这样一个必然趋势后,把握保险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过去、现状、将来的发展脉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符合我国特色的高效的证券投资体系,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本文的目的和意义也就在于此。二、论文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是基于对这样紧迫的现实问题的关注构成了本论文选题的基础。保险资产的资本市场投资模式在国际上有着各种适合于本国国情的成功经验,而我国保险资金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资本市场发展脉络也日见清晰,这最终促使笔者有勇气去探求利用资本市场来化解我国保险资产投资低效的问题,以实现两种资源的有效对接。本文的写作也就沿着,保险投资资金的现状和问题——资本市场的现状——保<WP=3>险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的现状和问题——构建新投资模式的探索这样一条主线展开的。鉴于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已经有一段方式较为简单历史,有效的投资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贯穿论文的始终。三、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阐明投资于证券市场是保险资金投资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一章里首先对可投资保险资金的来源进行分析,弄清楚资金的来源、比例是研究保险投资的前提,在较为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常对不同的资金来源组成不同的基金,并且法律对不同基金有不同的限制。我国保险业务自恢复以来,保险投资资金的规模发展非常迅速,到2000年6月底国内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2461亿元,这一方面在于保险业务的迅猛发展,资产总量迅速膨胀,另一方面在于对投资开始重视,资产利用率大幅提高。如此大的资金必须找到有效的投资途径,而我国在资金运用方面过分强调安全,投资主要集中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使资金的投资效率低下,利差损问题严重。资本的趋利性、竞争的压力和一些新业务的开展,将迫使保险投资资金流进收益较高的资本市场。本章还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亚洲新兴国家保险资金的不同投资结构,以及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后,认为证券投资比例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上升,总的趋势是投资的证券化,但因国情不同而有所不同,考虑到我国的具体现状,投资于信贷和实业已经被证实是失败的,而象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大比例自由投资于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时机还未成熟。因而适度的、渐进的方式介入资本市场就成为一种较优选择。从现已达成的协议来看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保险业的竞争将加剧,投资压力加大,竞争平台的接轨,必然要求投资方式的接轨。在阐明资本市场是保险资金投资的必然趋势后,简要的介绍保险资金投资资本市场时的一些自身特点和一些必须注意的问题。既然资本市场是保险资金投资的必然趋势,那么我国的资本市场<WP=4>的发展是否能够满足保险资金投资的条件呢?论文的第二章就分别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两个方面,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并认为资本市场经过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能满足保险资金投资的基本需要,而且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相互补充将很好的解决保险资金投资三原则的内在矛盾。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已经基本满足保险资金投资的条件,但是现有投资形式却主要限于购买国债和证券投资基金。本文第三章通过对这两种投资方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指出虽然现有投资方式和以前相比收益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投资于资本市场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狭窄的渠道无法满足迅速膨胀的保险资金的运作需要,而且现有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的一些弊端,将给保险资金的安全运行留下较大隐患。因此积极探索资本市场新的投资方式,拓宽资本市场投资渠道,将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保险资金通过购买国债和证券投资基金两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只是一种初步试偿,在此种尝试中,相对而言,保险公司尚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不会获得一些公司所预期的那么多直接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