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调心安神针法对焦虑抑郁共病情绪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焦虑抑郁共病情绪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焦虑抑郁共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调心安神针法,药物组采用SSRI类药物。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为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天后、治疗10天后分别评定以上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5天后及治疗10天后各项量表评分变化情况以及临床总体疗效情况,并观察治疗前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各维度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SF-36量表各维度的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HAMA评分结果:两组HAMA总分和两个因子积分(躯体性焦虑因子和精神性焦虑因子)治疗5天和10天后和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5天后,针刺组的HAMA总分与躯体性焦虑因子积分下降幅度较药物组明显(P<0.05),治疗10天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AMD评分结果:两组HAMD总分和五个因子积分(精神性焦虑因子、情绪因子、躯体性焦虑因子、认知障碍因子、睡眠障碍因子)治疗5天和10天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天和10天后HAMD总分及躯体性焦虑因子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精神性焦虑因子、情绪因子、认知障碍因子、睡眠障碍因子积分组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SAS评分结果:两组SAS积分在治疗5天和10天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天和10天后,SAS量表积分针刺组下降幅度较药物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SDS评分结果:两组SDS积分在治疗5天和10天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5天时,组间比较SDS量表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天时,组间比较SDS量表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SF-36量表各维度积分结果:治疗前后SF-36量表各维度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F-36量表各维度积分组间比较在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针刺组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AMA、HAMD治疗前后减分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针刺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有1例,低于药物组的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心安神针法与SSRI类药物均能改善焦虑抑郁共病情绪。2.虽然调心安神针法和SSRI类药物短期疗效相当,但调心安神针法与该药物相比,具有起效快、较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