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低剂量呼气相及吸气相CT扫描,研究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炎(CTD-ILD)的CT定量参数与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探究低剂量CT扫描及CT定量技术在评价CTD-ILD肺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经临床确诊结缔组织病患者34例(系统性硬化17例,皮肌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干燥综合征2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5例)。将34例患者按照有无肺弥散量下降分为实验组(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低剂量呼气相及吸气相CT扫描,研究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炎(CTD-ILD)的CT定量参数与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探究低剂量CT扫描及CT定量技术在评价CTD-ILD肺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经临床确诊结缔组织病患者34例(系统性硬化17例,皮肌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干燥综合征2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5例)。将34例患者按照有无肺弥散量下降分为实验组(22例)及对照组(1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吸气末及呼气末CT扫描,应用Siemens syngo.via工作站肺3D成像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分别获得两个时相CT量化参数:肺容积(TLV)、平均肺密度(MLD)、高密度衰减区(HAV%)、低密度衰减区(LAV%)、正常肺体积百分比(NL%)、间质肺体积百分比(ILDV%)。根据CT视觉评估量表对HRCT图像进行评分,所有患者在CT扫描完成一周内进行肺功能检查,获得肺功能参数肺总量(TLC)、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末肺容积(FEV1)、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CT定量参数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组及对照组之间CT定量参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比较不同肺区(上肺、中肺、下肺区之间或内带、外带肺区)之间MLD差异性。将CT定量参数、视觉评分结果与肺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ROC曲线评价CT定量参数在预测ILD患者肺弥散功能障碍中的价值。结果:(1)CT定量参数吸气相肺容积(TLVin)、吸气相平均肺密度(MLDin)、吸气相高密度衰减区(HAVin%)、呼气相高密度衰减区(HAVex%)、吸气相正常肺体积百分比(NLin%)、吸气相间质肺体积百分比(ILDV%)等参数在实验组(肺弥散功能下降)及对照组(肺弥散功能正常)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比较不同肺部分区肺密度差异性,结果显示双下肺MLD与上肺、中肺MLD相比,MLD明显增高(p﹤0.05),肺部外带MLD比内带MLD明显增高(p﹤0.05)。(3)吸气相CT定量参数与肺功能参数相关性分析,TLV与TLC、VC、FVC、EFV呈中度正相关,其中TLV与FVC(r=0.79)及EFV1(r=0.80)相关性较高。MLD与VC、FVC、FEV1、DLCO呈中度负相关,与MLD相关性最高为FEV1(r=-0.61)。LAV与TLC、FVC、FEV1呈中度正相关。HAV与VC、FVC、FEV1、DLCO呈中度负相关。NL%与VC、FVC、FEV1、DLCO呈中度正相关。ILDV%与DLCO呈中度负相关。(4)呼气相CT定量参数中,仅LAV与FEV1/FVC有中度正相关。(5)正常肺组织百分比(NL%)预测肺弥散功能障碍敏感度及特异度最高,ROC曲线下面积0.962。结论:(1)CT定量参数能提供一个客观指标来评价CTD-ILD肺功能损害情况。(2)TLV与肺功能参数之间有良好相关性,可用于推测TLC及肺通气障碍严重程度。(3)NL%、ILDV%可用于评价肺弥散功能的储备能力及损害情况,是预测肺弥散功能障碍的良好指标(4)MLD、LAV%、HAV%、视觉评分可结合其他指标进行评估。
其他文献
目的:前哨淋巴结定位越来越多地用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然而,目前支持前哨淋巴结定位代替传统的淋巴结清扫术的证据仍较少。本文目的是回顾现有的证据,通过meta分析比较前哨淋巴结定位和淋巴结清扫术在子宫内膜癌分期和肿瘤预后方面的影响及作用,评估前哨淋巴结定位的非劣效性。方法:本研究从计算机数据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
1.白细胞介素-33对肝癌细胞干性影响的研究目的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作为促炎因子,通过结合其受体致癌性抑制基因2(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ST2),参与了炎症,过敏性疾病,组织修复,肿瘤等多种疾病生理过程,然而它在肝癌中的作用还不明确。本研究利用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分析IL-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心脏损害与相关免疫指标的关系,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脏损害的病情状况评估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2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根据排除标准,剔除88例,其余13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SLE合并心脏损害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59例SLE未合并心脏损害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以下资
目的本研究收集9例遗传性易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探索其治疗、预后与基因型的关系,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提高对遗传性易栓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9例遗传性易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III活性测定、遗传性易栓症相关基因检测、治疗及预后等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在9例患者中,3例有静脉血栓形成家族史;4例反复(≥2次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7年内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冠脉造影提示冠脉狭窄0.05),其中冠脉造影提示冠脉斑块组患者合在并吸烟、脑梗死方面更多,二组有显著差异(p0.05)。(3)与斑块组患者相比,无斑块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应用尼可地尔钙离子拮抗剂明显较多,二组有显著差异(p0.05)。(4)对所有MINOCA患者分别进行GRACE评分及冠脉狭窄程度积分评分(Gensini
目的:通过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冠心病行非心脏手术患者的术前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此类患者的术前评估及围术期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连续观察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非心脏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术后至出院前(围术期)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恶性心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全麻术后躁动的影响,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小儿全麻术后躁动的预防作用效果及最佳剂量。方法:选择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期间拟行择期手术的患儿200例,年龄1~8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n=50)。麻醉诱导插管后,D1组患儿予右美托咪定1μg/kg平均滴入两侧鼻孔、D1.5组患儿
目的:通过对比腹直肌鞘阻滞联合PCIA与硬膜外阻滞联合PCEA应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观察术后镇痛效果、术后康复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旨在发现更安全、更有效的镇痛方法。研究方法:选取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腹直肌鞘阻滞联合PCIA组(R组)和硬膜外阻滞联合PCEA组(E组)各30例。R组麻醉诱导前予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直肌鞘阻滞,然后行TCI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有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甚至死亡。房颤的病因复杂,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学界普遍认为主要包括心房肌电重构、结构重构。结构重构包括细胞凋亡、心肌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形成纤维化等改变。心房纤维化是房颤发生、维持的重要因素。MicroRNA(miRNA)是一种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可降解mRNA或抑制mRNA编码的蛋白质翻译
第一部分miR-145调控肝癌腹水模型小鼠脾脏Th9细胞的分化及作用机制目的:研究miR-145激动剂对肝癌恶性腹水模型小鼠脾脏Th9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免疫磁珠法分选出正常小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随机分为miR-145mimics组及阴性对照组,分别予miR-145mimics及阴性对照寡核苷酸进行干预,并在TGF-β和IL-4条件下诱导72h。复苏肝癌细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