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几率万分之一左右,女性患者居多。按起病情况分为急性、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其中有1/3的慢性患者演变成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前对于ITP的治疗西医普遍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一些急性发作的患者,予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当ITP转变成难治性ITP时候,治疗ITP的一线或二线药物,疗效甚微,即使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也需要大剂量以及长时间的治疗,同时也容易反复发作,血小板波动明显。治疗药物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近年来,中医治疗RITP的优势日益呈现,尽管在缓解急性发作或医从性方面,中医治疗有所弊端,但对于控制与维持相对较高水平的血小板计数,仍具有长远的意义。其优势不可遮掩,回顾近年文献可知,各个医家各持心得体会,在治疗RITP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是,现阶段对于RITP的中医证型的分布及相关因素间的关系,仍缺乏系统规范的指导。本文就以我院近10年50例诊断RITP的患者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以粗略了解来我院治疗的RITP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血液科病区,总病例数为50例。通过对我院近10年符合诊断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5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证型分布、发病年龄、发病病程、中医症状、出入院时血小板数目及疗效相关对比。统计分析常见中医症状出现的频率,描述舌脉、证型分布情况以及证型与其相关因素。以了解RITP患者的中医证型的总体趋势,以及各证型治疗效果。以期望在临床上能够整体把握中医治疗RITP的规律。结果:1、患者男女比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患者发病年龄覆盖范围广,中位发病年龄32岁,患病性别比例P>0.05,发病关系与性别间无相关性。2、RITP的中医证型主要以气虚、阴虚、血瘀为主要证型,其中证型的多少与年龄不存在差异(P>0.05),而在单一证型中阴虚患者与非阴虚患者之间患者年龄与证型间未见明显差异,与患者病程存在明显差异,阴虚患者平均病程明显大于非阴虚患者,说明阴虚或非阴虚病程不存在年龄特殊性,以及随着病程发展,更多的患者会转变为阴虚证型;而在两证组合之间,气虚血瘀与非气虚血瘀之间病程与年龄相关性,发现气虚血瘀患者的平均病程及年龄基本上要比非气虚血瘀患者的要长要大,可推测结果符合中医久病多虚,久病多瘀理论,以及随着病程的进展,气虚血瘀证型可能会成为两证组合患者的迁延证型,病程及年龄越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气虚血瘀症状。3、对于RITP患者,患者入院前血小板基本都低于20×109/L,并80%左右的患者有皮下出血,部分患者伴有口腔黏膜及牙龈出血;少数患者可有鼻出血、尿血月经过多等症状。对证型与出血程度相关性统计,可知患者兼证越多其出血程度越重。结论: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证型:主要以气虚、阴虚及血瘀为主,其单一证型以阴虚为主,两证组合以气虚血瘀为主,多证组合基本以气虚血瘀兼夹其他证型为主;本次统计男女患病比例未见明显差异;单一证型间阴虚与非阴虚患者之间年龄未见明显差异性,而病程上阴虚患者平均要大于非阴虚患者,可推测非阴虚患者随着病程迁延可能会转变成阴虚患者。两证组合中气虚血瘀证型患者平均病程及年龄明显大于非气虚血瘀证型患者(P<0.05);证型与出血程度之间相关性:兼夹证型越多其出血程度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