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其协同因素在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的作用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2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呈高死亡率,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2020年全球估计有604,127例新发宫颈癌病例和341,831例死亡。近90%的宫颈癌的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宫颈癌筛查工作的普及和HPV疫苗的广泛应用,发达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而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却有升高趋势。据估计,2016年中国新增病例11.93万例,死亡3.72万例。山西省是我国宫颈癌的重灾区,据文献报道山西省阳城县2003-2007年宫颈癌发病率78.23/10万、2005年宫颈癌死亡率为25.07/10万,均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作为宫颈癌前病变,为阻断宫颈癌的发生与进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由于对CIN转归规律及相关因素认识不清,导致临床上缺乏更加精细化诊治方案,因此寻找影响CIN进展的相关因素是目前研究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尚缺乏以人群为基础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的持续感染是导致CIN进展为宫颈癌的首要因素,与宫颈癌和CIN相关的是13-14种最常见的HR-HPV基因型别,在不同的HR-HPV基因型别之间进展为宫颈癌和CIN的风险存在很大差异。通过不同HR-HPV基因型别组合能否优化现有的筛查策略?HR-HPV并非宫颈癌和CIN的唯一因素。那么什么因素是它的协同因素?山西省如此高的发病率有无特殊的地域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生物地理学证据显示,山西省宫颈癌的高发区域位于太行山脉,与叶酸缺乏致新生儿神经管畸形高发区走形一致。叶酸缺乏可能是我省宫颈癌高发区的地域因素。然而,叶酸缺乏与CIN进展的风险和HR-HPV感染之间关系并不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环状RNA(circular RNAs,circRNAs)是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探讨circRNAs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差异,有望发现一些CIN进展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本研究拟从以下部分进行:1)在山西现场建立目标人群为CIN患者的前瞻性队列,并分析队列人群的基线特征;2)结合随访数据,评价HPV基因分型检测对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女性的分流价值;3)分析红细胞和血清叶酸浓度与CIN和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4)基于队列研究建立的生物样本库,筛选在宫颈癌变过程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s,并进行验证。旨在发现一些CIN转归的关键影响因素、优化筛查策略以及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山西省宫颈上皮内瘤变前瞻性队列:建立及基线特征目的:在山西现场建立目标人群为CIN患者的前瞻性队列,并分析队列人群的基线特征。方法:山西CIN队列研究是基于大规模宫颈癌筛查项目,采用以社区和医院为基础相结合建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课题组自2014年6月开始对山西省阳曲和介休2个社区现场共计4万名妇女和医院现场1200例研究对象开展基线调查,内容包括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妇科检查、实验指标检测(包括宫颈脱落细胞检测、阴道镜检查及宫颈组织病理检查和HPV分型检测等)及生物标本收集。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结果:在社区现场的40,000例人群中CIN的检出率为2.00%(95%CI:1.82-2.09),宫颈癌(CC)检出率为48/10万。山西CIN随访队列共3504名女性平均年龄47.0±9.5岁,HPV感染率最高的前5位HPV基因型别依次是HPV16(19.1%)、51(3.4%)、33(3.3%)、58(3.3%)和18(3.0%)。CIN2及以上组血清叶酸的中位数16.1(12.6-20.6)nmol/L、红细胞叶酸的中位数 325.9(228.1-445.6)ng/ml 均低于CIN1及以下组。CIN2及以上组表达强阳性的比例P16(33.8%)、Ki67(39.7%)、叶酸受体(FRα)(39.2%)均明显高于CIN1及以下组。结论:通过建立山西CIN队列,明确了山西人群CIN及CC现患率,发现了队列人群HPV基因型别分布特点。明确不同亚组间的基线特征差异,为后续研究影响CIN进展的生物学指标物搭建了研究共享平台。第二部分 HPV基因分型检测对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女性的分流价值目的:在这项基于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研究队列中,我们评估了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基因分型在中国农村地区对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女性进行分流价值。方法:在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中国山西省农村地区共有40,000名女性参加了宫颈癌筛查项目。对于细胞学为ASC-US的女性接受了 HPV基因分型检测、阴道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初次评估组织病理学评估为宫颈正常或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级的患者,进行了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结果:在研究人群中,ASC-US的报告率为5.76%(2,304/40,000)。ASC-US女性CIN2级及以上(CIN2+)和CIN3级及以上(CIN3+)的检出率分别为7.28%和1.75%。HPV 16(39.53%)、HPV 58(17.83%)和 HPV 52(15.50%)是所有细胞学为ASC-US的女性中最常见的三种HR-HPV基因型别。在组织学确诊CIN3+病变中最常见的五种HR-HPV基因型别是HPV16、HPV58、HPV33、HPV31和HPV18。在检测CIN2+和CIN3+病变方面,与15 HR-HPV检测相比,HPV16/18/31/33/58基因型别组合显着提高了特异性,灵敏度相似,并且可以显着降低阴道镜检查的转诊率(23.15%与33.70%,P<0.01)。此外,在2年的随访期间,感染HPV16、18、31、33或58基因型别的女性是最有可能发生CIN2病变(92%,23/25)。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5种最高危HPV16/18/31/33/58基因型别组合可以为中国农村人群中ASC-US女性的提供了更有效和更具成本效益的风险分层方法。第三部分 红细胞和血清叶酸浓度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目的:评估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和血清叶酸浓度与CIN级别和HR-HPV感染的相关性,在不同CIN级别中RBC叶酸与HR-HPV感染的交互作用,以及RBC叶酸与CIN1进展为CIN2的风险的关系。方法:利用山西CIN人群队列中2,304名患者的数据,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评估RBC和血清叶酸浓度与CIN级别和HR-HPV感染的比值比(ORs)和患病率比(PRs)。分类和样条分析用于评估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进一步评估了红细胞叶酸浓度与CIN1进展为CIN2风险的关系。结果:红细胞叶酸浓度与所有不同CIN级别风险均呈负相关。与第四四分位数的红细胞叶酸浓度相比,第一四分位数的风险为2.28(1.77-2.93)(Ptrend<0.01)。在CIN2+组中观察到红细胞叶酸与HR-HPV感染之间呈显著交互作用(P-interaction<0.01)。在不同级别 CIN组中,均没有观察到红细胞、血清叶酸浓度与HR-HPV患病率之间相关。在CIN1队列中,中位随访时间为21.0个月,发现与第四四分位数的红细胞叶酸浓度相比,第一四分位数的患者发生CIN1进展CIN2的风险显着增高(OR=3.86,95%CI:1.01-14.76)。结论:本研究表明,RBC叶酸与中国成年女性的CIN风险和CIN1进展为CIN2相关。无论是否感染HR-HPV的女性,维持正常的叶酸状态对于降低女性患CIN及其进展的风险都是非常重要的。第四部分宫颈癌变过程中circRNA表达谱的综合分析目的:综合分析宫颈癌变过程中差异表达circRNAs,发掘一些CIN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初步探索其对宫颈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Affymetrix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宫颈癌变过程中circRNAs和mRNAs的差异表达谱,通过GO功能富集、KEGG通路分析和STEM软件等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并结合STRING、TargetScan、miRanda等多个数据库对差异表达circRNAs进行了分析和筛选,进一步采用qRT-PCR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通过siRNA敲低Hsa circ 0003954表达,利用CCK-8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其对宫颈癌细胞的细胞活性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应用STEM工具确定了在宫颈癌变过程中呈连续上调模式的3个mRNAs和3个circRNAs,基于STEM获得的DEMs在癌症相关信号通路显着富集,例如DNA复制、细胞周期和DNA修复相关的GO功能。通过PPI网络,发现 CDK1、KIF11、CCNB2、PCNA 和 CCNB1 等中枢基因。采用 qRT-PCR 验证前 5 个 circRNAs,结果发现 hsacirc0001955 和 hsacirc0003954 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均呈持续上调(P<0.01)。进一步通过ceRNA分析预测和qRT-PCR验证了 hsacirc0001955/hsa-miR-6719-3p/CDK1、hsacirc0001955/hsa-miR-1277-5p/NEDD4L 和 hsacirc0003954/hsa-miR-15a-3p/SYCP2 的表达模式符合ceRNA 网络。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敲低hsacirc0003954,可抑制SiHa细胞增殖并调节细胞周期。结论:本研究建立宫颈癌变过程中circRNAs的表达谱,发现了hsacirc0001955和hsacirc0003954在宫颈癌变过程中呈持续上调,有望成为宫颈癌变过程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circRNAs在CIN进展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MgCl2负载Ziegler-Natta催化剂在聚烯烃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年生产聚烯烃树脂1亿吨以上,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聚烯烃生产、尤其是聚丙烯生产的主力催化剂。虽然MgCl2负载Ziegler-Natta催化剂早已实现工业化,但并不意味着已经发展成熟,我们需要掌握改进催化剂结构性能和调控聚合物结构的科学原理,从而在催化剂研制和聚合工艺的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但是由于Ziegler-Natta
成像光谱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对地光学遥感技术,主要体现在能够同时获取地物目标的空间与光谱信息,在精细土地分类、水质反演、矿产勘探、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推扫式是当前星载成像光谱仪的主流成像方式,具有无运动部件、瞬时宽幅覆盖以及高信噪比等特点。受大动态范围与高信噪比无法兼具的限制,目前的载荷设计往往仅能满足海洋、资源环境或者大气等某个单一领域的监测需求。先进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将突破此限制,使得所
提出一种基于栈式稀疏自编码神经网络的遥感影像农村建筑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借助PCA白化预处理来降低数据的冗余度,然后使用无标签影像数据对栈式稀疏自编码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提取特征,最后利用提取到的特征和标签数据来训练Softmax特征分类器,实现对建筑物的准确提取。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BP神经网络相比,算法的统计结果中召回率(Recall)平均提高了5.48%,精准率(Precision)平均提高了5
1.研究背景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是全球第十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90%的膀胱癌类型是尿路上皮癌,又称为移行细胞癌。鳞状癌和腺癌虽然不常见(分别为5%和2%),但一经发现,多为晚期,死亡率较高。2020年全球估计有573275例新病例和212536人死亡。据估计,2020年美国有81,400例膀胱癌新病例和17980例膀胱癌死亡。在我国,过去十年,膀胱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明显
通过水滴模板法制备的聚合物有序多孔膜具有均匀规整的孔结构,在精密分离、细胞培养、光电功能器件、微反应器、液滴操控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聚合物是制备有序多孔膜的常用材料,迄今为止已有上百种聚合物用于有序多孔膜的制备,其拓扑结构和化学组成对水滴模板法成膜十分关键。本文从聚合物分子设计出发,讨论聚合物拓扑结构和化学组成对有序多孔膜形貌的影响,发展基于有序多孔膜材料及其结构的潜在应用,并探索有序多孔膜的连续
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具有成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高的特点。其储层质量对后续高效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复杂的地下地质情况不仅严重制约地质与地球物理测试、测量的数据质量,也使得传统的储层表征方法难以满足火山岩储层识别与预测的生产需求。针对此,本论文以春风油田排66块石炭系火山岩油藏为例,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动态生产等多尺度资料,以数据空间相关性信息与连续性信息利用为切入点,以地质统计学、人工智能等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酒精等明确肝损伤因素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即在不过量饮酒的基础上,脂肪在肝中大量累积并产生病变。NAFLD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影响了全球25%~30%的人群,且发病率在不断升高,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2018年,我国NAFLD患病率达到32.9
富勒烯(C60)的自由基捕捉能力能够显著提高聚烯烃的热稳定性,但是单独使用对聚合物的阻燃性能影响不大。本文基于富勒烯的自由基捕捉能力和膨胀型阻燃剂(IFR)的阻燃机理,研究两者复配对聚乙烯(PE)热稳定和阻燃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 PE/IFR/C60复合材料,研究了 C60对膨胀阻燃聚乙烯体系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60加入到膨胀阻燃聚乙烯体系中会优先参与膨胀型阻燃
文化遗产保护是二十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场社会实践与知识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地方资本为视角,以广西防城港市文保单位“黄氏平夷将领纪念堂”为例,探讨在地民众将式微的家祠发展为公祠并使其发展存续的遗产化实践问题,从而揭示遗产得以“活化”利用的地方资本转化逻辑。
Ziegler-Natta(Z-N)催化剂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催化剂,主要应用于聚烯烃生产,目前全球每年使用Z-N催化剂生产的聚烯烃产量已超过1亿吨,约占聚烯烃总产量的75%,占所有合成聚合物的三分之一。Z-N催化剂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聚烯烃生产的主力催化剂。虽然负载型Z-N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已经逐渐成熟,同时许多科研工作者对该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基础研究,但是在聚合反应机理,催化剂的结构与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