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南沙地区为地理范围,从单体到聚落层面的形式和组织秩序入手,在追溯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以解放后至今现存的当代的乡土住宅为对象,研究其历史背景、形式规律和生成模式,并企图挖掘在新城镇化语境下未来城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建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是研究工作的理论准备。第二章至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总结归纳了萧山的乡土住宅的模式,它是由5个子系统相互映射组成,分别是:样本、形式、组织、特征和语境。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对上述五个子系统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萧山当代乡土住宅的语境进行了分析,整理了当地的地理形成、地方文化、土地政策、政策干预和城乡规划等5个方面的内容,梳理了当地的乡土住宅和聚落形成的历史条件。第三章是对一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阐释了取样的前提和范围,梳理和描绘了田野调查获取的样本的物质环境、空间形态、功能布局、材料构造和装饰母题等内容。第四章,包含类型分析和组织机制两个部分。首先明确了类型分析的方法,并据此对收集的样本从时间断代、空间类型和地块格局等3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上述诸方面的形式规律。其次,从组织机制的角度,借鉴相关理论分析了形式规律的生成机制和受控过程,总结了样本在基因受控下,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变过程。第五章,通过对萧山当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萧山南沙当代乡土住宅的“之间”态特征,并据此建立起第四章和第二章之间的桥梁,即从微观样本到宏观语境的关联。第六章对全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结合新城镇化的语境,对中国当代的农村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和研究视角。本文立足实地调查的137处样本和详细测绘访谈的20处样本,建立起了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从微观样本到宏观语境的关联,总结了其生成的机制和模式。本研究将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生成过程中涉及的诸多样本、形式、组织、特征和语境进行了一种较为逻辑的梳理,提供了看待这一复杂生成过程的观察角度和分析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城镇化语境下对乡村未来人居环境建设的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