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可谓是儿童通过文字间接了解世界的早期启蒙食粮,对儿童的成长有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其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方面都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价值标准。黄云生在其《儿童文学概论》一书中总结过去,指出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这比较全面的概括了儿童文学创作的意图、服务对象和儿童文学作品的特质。
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文学立论的重要基点。读者研究,是儿童文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领域。首先,从语言方面出发,儿童文学是语音的艺术,是一种“快活文学”,具有形象性、简洁性、音乐性和叙述性的特点。儿童文学里的修辞格也正如他的语言行文一样简单明了,易于儿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来理解与接收。一些最基本的修辞格,譬如拟人、比喻、韵律、反复(头韵、元韵、尾韵)、对比、夸张、拟声等,大量应用于儿童文学作品里。这些修辞格赋予作品人性与灵性,使之具有音乐美,形式美和画面感,极易引起小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陶冶他们的心灵,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其次,从心理角度讲,儿童自身的阅读视域是不同于成人的。他们的审美经验有自身的特点,比如他们阅读时喜欢关注故事发生的时间,距离,事物的颜色、形状以及内容上的对话,图画而非长篇的文字叙述等。另外,他们的生活经验也很单纯,他们更善于运用想象来填补那些他们没有经历过的社会真实,而且它们看待故事中的人物也很绝对,要么是好,要么是坏。基于以上,儿童文学在主题、故事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都应不同于成人文学。
接受美学理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现代转向。它认为某一文本的意义没有绝对的解释,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文本意义才能被实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方面是原文的读者,通过其自身的阅读活动实现期待视野和原文的融合,从而实现原文的意义,完成接受活动。另外,译者也是译本的作者,在翻译时要首先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理解和接受水平,在翻译过程当中,选择恰当的语言及表达方式,从而促进译文读者期待视野与译文的融合,实现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儿童作为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在年龄、生理和心理上与成人有较大差异,其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低于成人。因此译者应该特别关注儿童文学的语体问题、儿童的心理情绪发展以及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用童心去鉴赏,选择儿童熟悉、易懂的词、句,在保持原文的风格的基础上体现儿童情趣。从而使译文读者也能够和原文读者一样,领略到原文作者的语言风格并得到同等的审美感受、启发和教育。
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1832-1898)的代表作《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在英国儿童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较多地运用了谐音、双关、藏头诗等。本文以译者与儿童读者之间的代际差异,原作与译作之间的文化和语言差异三方面为中心,以接受美学为基础,以赵元任、陈复庵和王永年的三个译本为例,展开了对儿童文学原文艺术境界与特色再现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的探索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