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应用语言学期刊商榷类论文的对比体裁分析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cfje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裁分析作为话语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细致分析语篇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国际学术交流全球化现象日益增强的今天,商榷类期刊论文在整个学术共同体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有助于推进学术互动与知识构建,提升学术伙伴关系。  本研究以Swales(1990,2004)和Bhatia(1993,2004)的体裁分析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整合Motta-Roth(1995)的学术书评体裁分析模式以及Hyland的元话语研究,从宏观体裁结构与微观语言特色两个层面对中英应用语言学期刊的商榷类论文进行考察对比,并尝试探讨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动因。  论文首先介绍了体裁的概念和体裁分析的传统,接着对与商榷类论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话语及学术书评的相关研究作了梳理,同时还介绍了在本研究的分析方法可资借鉴之书评体裁的宏观语篇结构及微观语言策略需要运用的元话语理论。  研究表明,中英应用语言学期刊的商榷类论文在宏观结构方面都基本遵照类似书评结构的体裁结构。但汉语商榷类论文的语步使用频率更高、也多为环形的,多语步循环,而英文的更多还是为线性。在步骤表现上,两方在某些步骤中,像表达不同看法观点上,给予表扬度上呈现不同,中方可能用更多步骤顾及情面,西方作者多直接表达自己观点。而微观语言特征上,这些元话语表征频率,具有较大差异,其在英语语料中使用频率多于汉语语言中的。  总体上,同一体裁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表现可归因于英美学界对于商榷活动表现似乎更为积极,中方更加顾及到面子。本研究势必有助于学术共同体新进人员和教学研究人员深入了解专业学术写作所处的话语现实及其背后的社会-认知、社会--政治内涵,有力促进中国学术研究工作者在全球知识构建中的主体性参与和学科濡化。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幽默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西方传统三大理论曾经对幽默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后,幽默的研究也扩展到其他领域,语言学界各大学者也相继展开研究,从修辞学、语义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经常发现同一本书会有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这一定程度上使得翻译质量评估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杰勒德·麦卡莱斯特(2000:231)在谈到翻译评估的研究
本研究以浙江省某高校2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定性(课堂观察,访谈,回溯性写作)和定量(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影响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负动机影响因子,以及高水平大学英语学习
语言中的词汇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动态系统,是语言系统中最活跃最敏感的部分,也是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的部分。从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字母词迅速从西方语言进入汉语,与
托妮·莫里森因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而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了世界文学殿堂的最高荣誉,从而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
语法问题是任何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都无法回避的话题。语法教学的作用与地位始终在外语教学界颇具争议,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主流认识,大致经历了由尊崇到摒弃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红楼梦》把章回小说的形式发展到了巅峰,因此无论在语言还是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研究价值。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和书籍很多,研究《红楼梦》译
学位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同时增强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