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因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而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了世界文学殿堂的最高荣誉,从而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宠儿》在美国一经出版,立刻受到评论界、读书界的一片赞誉,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进入90年代后,《宠儿》已经跻身现代文学经典之列。
二战以来,新的社会运动的兴起和身份政治形式的发展,使得身份问题迅速演变为涉及人文科学多个领域的核心论题。身份的构建理所当然成为当代文学,尤其是少数族裔和离散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文学实践中始终如一的关注点。《宠儿》以1873年的美国重建时期为开篇,讲述了一段在黑人奴隶制前后,白人凭借种族优越性对黑人在肉体,特别是精神上进行摧残的故事。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揭示了那些不被经典黑奴自传体叙事所记载的黑人“内心生活”,探索了美国黑人追求自我身份的主题。
本篇题为“黑人主体身份的构建—对托尼·莫里森《宠儿》的解读”的学位论文,以“身份建构”的概念和“身体政治”的理论作为论述框架。“身份建构”指弱势群体为获得主体地位、摆脱主流霸权话语误现和他者化而进行的带有政治性和操演性的身份塑造。该概念的理论支撑来自英国文化理论学家斯图亚特·霍尔关于身份认同的分析:身份永远处于形成中,永远与定位政治相联系。在奴隶制下,黑人被定义为奴隶,被物化为“他者”身份;但自奴隶制废除以后,理论上,黒人则成了自由人,获得了与前奴隶主平等的“主体”身份。
《宠儿》作为当代非裔美国文学关于身体政治的杰出代表,在分析中,本论文还借用了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著作《规训与惩罚》中关于身体的论述,并与身体政治相联系,在本论文主要从两个方面予以解读:一是指奴隶制时期,奴隶主对奴隶身体的控制,侵犯与规训。例如:黑人奴隶被随意买卖、无情毒打,黑人女性奴隶更是深受种族的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不仅是劳动力,更是增加奴隶主财富的生产工具,还可能沦为奴隶主的泄欲工具。此外,黑人奴隶还被剥夺了话语权,致使黑人奴隶个体身份意识缺乏,民族特性被边缘化,导致个人身份的危机。二是指作为奴隶的非裔美国人如何利用自己受到摧残,损毁的身体来确立自己的主体身份,从而化解并颠覆奴隶主的强制与摧残。黑人奴隶的集体逃离、塞斯的弑婴事件,撒格斯和斯坦普的自我命名就是例证。
本论文在细读文本以及解读相关评论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中,非裔美国人如何走出奴隶制的阴影,确立黑人主体身份的问题,并解读了莫里森关于构建黑人主体身份的策略:爱自己;融入黑人社区;重访湮没历史;以及跨种族的援助等。
《宠儿》描述的不仅是一个黑人奴隶的故事,更反映了整个黑人民族从压抑到觉醒,并争取自由,构建个人身份,重建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小说通过富有斗争精神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受到黑人民族的力量,从而看到这个民族的希望。正如莫里森所言“我的作品源于希望的愉悦,而非失望的凄怆。”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生活在奴隶制及其阴影下的人们,只有直面历史的阴魂,重新寻找历史对现实的意义,才能粉碎附加于身的他性,走上获得主体地位之路;二,只有消除种族歧视,不同种族的人们互相谅解,黑人和白人才可能和谐共处。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了固有的种族对立观点,提出民族融合的理念,指出在黑人主体身份的构建中,白人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