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据统计,20%~60%脑卒中患者可出现抑郁症,给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增加卒中患者的病死率。抗抑郁的西药品种很多,近年来也研制出了一大批新的抗抑郁药,疗效肯定,但长期使用可降低其依从性,且价格较贵。本临床研究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观察针刺和抗抑郁西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其抑郁的改善以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希望能达到更好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的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在48~73岁,平均(62.3±9.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HAMD总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变部位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给予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常规治疗、抗抑郁剂治疗以及针刺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常规治疗和抗抑郁剂治疗,疗程均为4周。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odified the 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MESS)对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1.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本病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且经CT或MRI证实确为缺血性脑卒中;(2)年龄在40-75岁者;(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8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16分。2.病例排除标准(1)外伤、肿瘤、血液病所致脑卒中;(2)有严重智能障碍及精神障碍史,既往有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史;(3)神志不清、痴呆或失语及不配合者;(4)年龄≥75岁,HAMD≤17分;(5)神经功能缺损总积分小于16分或达到40分以上者;(6)有较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如重度心衰、肾衰、癌症等;(7)对针刺不能耐受或不配合者;(8)不能完成疗程,依从性可能不好者。3.分组方法根据病人入院的先后顺序编号,将64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之比为1:1(各32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HAMD总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变部位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治疗方法(1)治疗组给予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常规治疗(调整血压、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等治疗)、抗抑郁剂(阿米替林,25mg/片,每晚1片;黛力新,1片/次,每天早晨和中午各1次)口服治疗以及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针刺6天停针1天)。(2)对照组给予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常规治疗(调整血压、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等治疗)、抗抑郁剂(阿米替林,25mg/片,每晚1片;黛力新,1片/次,每天早晨和中午各1次)口服治疗以上各组均以4周为1疗程。除规定用药外,观察期间禁止使用其它治疗方法以及其它抗抑郁的中药和西药。5.观测指标(1)疗效指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安全性指标:血、尿、粪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6.统计方法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1.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两组之间评分在治疗第4周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抑郁症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68.75%,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x~2=4.73,P<0.05)。神经功能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4.38%,对照组总有效率62.5%,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X~2=3.92,P<0.05)。说明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肯定,且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2.安全性评价:此次临床试验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结论:本次临床研究表明,针药结合具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并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