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连续镁合金锭铸态组织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ys20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形镁合金具有重量轻、比强度和比刚度高、阻尼减震性好、能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等优点,在众多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减少变形镁合金锭坯的缺陷,降低锭坯的宏观偏析程度,提高变形镁合金半连续锭的铸态组织质量,逐渐产生了热顶铸造、电磁连铸等连铸新技术新工艺,但是这些新工艺设备较复杂,成本也随之增加,普及程度远不及传统的半连续铸造。本文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镁合金半连续铸锭的组织表征与质量评判》的部分内容,拟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热分析仪(DSC)等检测手段,通过考察几种典型的变形镁合金锭坯在传统的半连续铸造过程中,不同的二次冷却水量、铸造速度及铸锭尺寸对凝固组织和合金元素宏观偏析的影响规律,以及不同含量的稀土元素Ce对ZK20半连续镁合金铸锭的组织影响,评定了各种条件下的铸坯组织优劣,为镁合金大规模的半连续铸造生产提供工艺上的指导。研究结果表明:①在传统的半连续铸造条件下,AZ31镁合金铸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随着二次冷却水量和铸造速度的增大而逐步细化,当二次冷却水量为58L/min,铸造速度为16cm/min时能够获得尺寸细小、组织均匀的Φ90AZ31镁合金半连续铸锭。②通过比较各种直径的AZ系镁合金半连续铸锭横截面的组织得出,Φ100镁合金铸锭呈现出铸锭中心组织细小,边缘组织粗大的异常现象,其他直径的铸锭组织均为典型的铸锭组织特征,即中心组织粗大,而距离二次冷却水近的边缘组织细小;直径为Φ165,Φ170的镁合金铸锭边缘区域存在明显粗大的柱状晶区;随着铸锭直径的增加,铸锭径向的组织越来越均匀,但当直径为Φ500时,AZ91的铸锭尺寸较大,铸锭中心区域几乎接受不到二次冷却水的激冷作用,晶粒明显粗大,径向组织差别明显,整体上均匀性变差。③通过分析各种直径的AZ系镁合金半连续铸锭纵截面的组织得出,镁合金铸锭纵截面的组织同横截面组织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各种铸锭接近边缘的纵截面处由于受到二次冷却水单向导热作用的影响,均存在一定量的长条枝晶。④AZ系半连续镁合金中的溶质元素Al和Zn的偏析程度随着铸锭直径的增大而减小,综合分析各种直径的铸锭,Φ300AZ31镁合金铸锭横截面径向组织和溶质元素的分布最均匀,溶质元素的宏观偏析程度最小。⑤稀土元素Ce具有细化镁合金组织的作用。向Mg-1.5Zn-0.2Zr半连续镁合金中加入质量百分比为0.3%的Ce能获得析出相最为弥散、细化效果最好的均匀的组织;加入Ce后的Mg-1.5Zn-0.2Zr镁合金半连续铸锭从中心到边缘,晶内析出相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诊多发性外伤患者出现凝血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急诊多发性外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ISS、APACHE
介绍了高能电磁武器的分类,对高能电磁武器的技术性能和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数学软件对其杀伤原理和破坏原理进行了分析,介绍了高能电磁武器对C4I系统的严重威胁。
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6种不对称变色酸双偶氮胂类显色剂与Th的显色反应,并对各自与Th形成络合物的条件和主要干扰离子的允许量、灵敏度等方面做了比较,以求推荐出优于偶氮胂Ⅲ,
石油工业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业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润滑油是一种重要的石油产品,废润滑油的再生一直
介绍了支持向量机(SYM)技术中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并结合实例运用SVM技术构建了42CrMo钢热处理力学性能预测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在小样本条件下,应用SVM技术构建数学模型的最大
自2008年至今,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面越来越广,国际贸易体系亦受到重创,全球经济环境也遭到破坏。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解决前景依然不明朗,美国的经济回暖依然龟速爬行,新
目的:探究小切口手术与传统麦氏切口阑尾切除手术两种治疗方式对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4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
通过对不同片上众核系统的结构分析,研究其通讯模型的特点。通过网络压力,延迟,平衡等方面的统计评估,获得了片上互联结构的设计规律。首先,以Godson-T众核片上网络系统的设
VR技术是伴随计算机科学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技术,它利用虚拟现实硬件、软件资源,实现一种较为复杂的人与计算机之间沟通和交互过程。运用VR技术所产生的虚拟空间能向参与者
以四川若尔盖县东南部区域为研究区,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综合考虑影响水土流失的地形坡度、沟谷密度、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类型等主要因子,对研究区水土流失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