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走向衰落与解体,发生出人意料的剧变,是值得探讨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苏联对外战略理论、目标及对其国家内部发展战略影响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十月革命后,苏联把自己定位于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并长期以此为出发点确定自己的对外战略。为了完成这一战略目标,苏共长期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增强军备上,强调大力发展重工业(实质上是军事工业),保持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意志的统一,背离了社会主义要为人民谋福利这一宗旨。在这一战略目标指导下的苏联外交具有两重性,也使它无法与外部世界建立一种互利互惠、相互信任的关系,而外部环境的紧张,又制约着苏联国内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使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经济的军事化得到强化,促使苏联走向衰落,苏联的社会主义失去了对人民的吸引力。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加速了苏联剧变的进程。本文共分四篇十一章。 本文的第一篇(第一章至第三章),论述了苏联作为单独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列宁和斯大林如何确定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战略目标,并制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对外战略理论与政策,以及这一理论与政策对苏联的国内发展战略(主要是经济和军事发展战略)的影响。作者认为,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列宁的战略目标是进行世界革命,建立世界苏维埃共和国,以解决苏俄这个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转入和平时期后,列宁从世界革命转向和平共处,从世界共同的经济联系出发,确定了苏俄要通过新经济政策的成就来影响世界革命的战略,与此相适应,苏联的国内战略转向发展民用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大规模削减军队。当然,列宁对外战略思想的转变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其长远战略目标并未发生根本转变。斯大林当政后,并没有发展列宁的正确思想,反而把世界革命这一战略目标与保障苏联的生存与发展联系起来。从20年代末开始,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开始建立备战体制: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以重工业(军事工业)为重心的国家工业化、大规模发展武装力量。这固然与法西斯上台后,苏联面临的严峻形势有关,也与苏联重新确立推进世界革命的战略有关。这一时期,苏联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有一些明显的失算。 本文的第二篇(第四章至第六章),论述了社会主义阵营时期 苏联的对外战略及国内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防建设战略。战后初期,斯大林不顾苏联人民要求休养生息、改变备战体制、提高生活水平的强烈愿望,把国家引向了与美国进行竞争之路,并开始了核军备竞赛。赫鲁晓夫当政后,在对外战略上,他虽然为和平共处增添了现实内容,但并未放弃世界革命战略,也没有改变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只是强2 博士学位论文调通过和平竟赛,而不是战争战胜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上,他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仍强调发展重工业是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军事战略上,赫鲁晓夫强调大力发展作为威慑力量的核武器,确立了依靠以核武器为中心的高水平的临战状态以遏制战争的战略。结果,苏联的经济仍在军事化方向上向前滑行,错过了改革的大好时机。 本文的第三篇(第七章至第九章),论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对外战略、军事战略和国内经济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苏联在60年代末实现了与美国战略力量的平衡,苏联领导人把这作为实行进攻性对外战略的资本,加大了推行世界革命的力度,甚至直接动用武力帮助别国建立和维持苏联模式的社会制度;军事战略与对外战略密切配合、相互影响,苏联追求军事上的优势,国防力量以疯狂的速度向前发展,苏联的军事影响真正扩展到了世界各地;苏联的国内发展战略为外交和国防服务的倾向更加突出,经济结构更加畸型,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超级大国地位不相称的现象更加让苏联人民难以接受,为后世留下了诸多难题。作者认为,苏联在军事力量上的兴盛正是苏联衰落的开始,苏联在加强外交与军事上进攻的同时,在意识形态上却转入了守势,在与西方国家的竟争中明显夫去了道义上的优势。 本文的第四篇(第十章和第十一章),论述了戈尔巴乔夫实行根本改革时期苏联的对外战略理论和对外政策发生的转折性变化,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裁军和军转民等现象。作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提出的许多对外战略理论,修正了苏联长期宣传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不再认为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可以取代资本主义,有其现实性与合理性。但是,戈尔巴乔夫过分强调了“全人类的利益”而忽视了仍存在强权政治这一国际背景下的苏联的利益,忽视了意识形态在外交中的作用,在对西方作出让步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政策明显以1989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有失有得:改善了与世界各大国的关系,为国内改革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对东欧的政策上,由于其弯子转得过急过快,给苏联国内的改革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