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教师教育改革以来,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凸显了以自由、开放、多元为主的教育理念,但由于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的教学质量受到公众的广泛质疑,不利于师范生进入基础教育后的专业发展。而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引领,因此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尤为必要。而师范生阶段的学习影响着教师的整个专业发展生涯,由此启发职前教师来源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以及国内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识,结合当前教师教育体系培养目标,为避免职后发展对本研究的影响,研究者参考其他学者的调查问卷,多次与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专家进行商讨,最终编制了反映职前教师来源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问卷并进行了信效度的检验。经过调研分析,发现职前教师来源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有显著性影响,教师教育体系下不同类型学校培养的师范生,他们在师范阶段的学习对其入职后专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在专业知识与理解、专业能力与应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意味着教师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不同来源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差异显著的原因分析,发现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既存在教师个体主观层面的因素,也存在高校层面的客观因素,研究者还发现中学教师在师范生阶段所接触的中小学生活带有一定的虚拟性。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为提升中学教师在师范生阶段的专业发展水平,培养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为一体的优秀师范生,尝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以中小学实际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高校培养的大量优秀人才输送于社会所需求的各个岗位,教育的滞后性、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都强调了中小学实际需求的重要性。只有把握中小学的实际需求,深化教育改革,各类学校的培养方向才有基准,才能尽量缩小与实际教学的脱节问题。具体为:(一)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二)建立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发展机制;(三)解决组织结构缺位、虚设问题,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四)实施教师专业认证,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其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全面性以及引导性。教师教育类的课程设置应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专业能力与意识的潜在发展,改变枯燥乏味、单一封闭的课程体系,创设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大学生活结束后能尽快转变角色,服务于社会。具体为:(一)提高师范生教育理论水平,强化学习态度、兴趣、动机等动力系统;(二)突出学科特色,加大教育实践性课程比重,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三)改进教学方法,着力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与课程开发意识;(四)倡导“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实现“双导师”指导管理制度。最后,以“互联网+教育”平台为手段,构建信息化的专业发展体系。“互联网+教育”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开放性的教育资源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具自主性、多元性,能够很好地解决教育资源匮乏以及教师主观意愿薄弱等问题。具体为:(一)完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丰富网络系列化教育资源;(二)运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提升师范生搜集、加工处理信息能力;(三)线上和线下教育相结合,实现外部驱动转向自主发展;(四)采用产教融合的方式,培育师生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