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群居生活,它们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结构和功能。群居有助于动物共同防御、合作捕食和繁殖后代,对适应自然环境、提高生存能力以及保证种族的繁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群居也使动物的行为受到限制,它们不能独享食物,存在资源、空间、配偶等多方面的竞争,造成群体的分散和凝聚力下降。显然,群居动物成功的基础,就是个体间必须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否则群体的优势将不复存在。集群运动(Collective movement)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保持群体凝聚力的一种方式,它是指群体内大多数成员朝着共同的方向、动作一致化的过程,一般由一个或多个个体发起运动,其他成员积极响应。目前关于集群运动的研究多集中于领导力及其类型的分析,但对跟随者及其影响因素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在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期间,对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YA1群进行野外观察研究,采用全事件取样法(All occurrences recording)、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和随机取样法(Ad libitum sampling)实时观察和记录短尾猴的集群运动和相关的社会行为,以期探讨短尾猴集群运动中跟随决策的影响因素,期望回答:(1)短尾猴自然属性与跟随决策的相关性;(2)短尾猴个体之间的友好关系对跟随决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将短尾猴划分为婴猴、少年猴、青年猴、年轻成年猴、中年猴和老年猴六个年龄组,研究发现,跟随者的年龄组与集群运动成功率(集群运动成功次数/总的运动发起次数)之间无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检验,N=29,r=0.068,P=0.728)。2、集群运动的成功率在跟随者性别为雄性还是雌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t=-0.375,df=24,P=0.47)。3、基于胜-负矩阵计算出每个个体的DS(David’s Score)值,并辅以等级线性得出短尾猴个体的等级顺位,将个体社会等级与集群运动成功率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个体,短尾猴的社会等级与集群运动成功率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性检验,雄性:N=11,r=0.735,P=0.01;雌性:N=15,r=0.628,P=0.012)。4、集群运动中,与其他个体交往越密切的跟随者,越早跟随发起者参与集群运动,即跟随者的加入顺序与特征向量中心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性检验,N=26,r=0.781,P=0.000)。5、跟随者个体与其他群体成员之间的亲缘系数和集群运动成功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性检验,N=347,r=0.392,P=0.000)。6、本研究将集群运动发生时群体内的所有个体都定义为潜在跟随者,发现潜在跟随者的数量与集群运动的成功决策时间无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检验,N=144,r=0.036,P=0.669)。本研究结果验证了个体参与集群运动的选择性模仿法则,即跟随者有选择的决定是否加入集群运动,比如会跟随合作伙伴或存在亲缘关系的个体加入集群运动。另外,分析了集群运动中跟随者的特征对集群运动成功率的影响,说明集群运动的决策者不仅仅是发起者,集群运动的跟随者也参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