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前列腺癌是西方欧美国家男性中最常见的肿瘤,也是男性肿瘤中的第二大致死病因。尽管前列腺癌根治术或局部放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经过治疗后,大部分病人都会出现前列腺癌的复发。雄激素去除治疗仍是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特别是伴有转移灶的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标准,但是,其也无法达到治愈的目的。尽管绝大部分前列腺癌患者在接受去势治疗后,会出现临床症状的缓解与改善,但是最终经过大约18-24月的治疗周期后进展为雄激素非依赖性.多西紫杉醇作为紫杉醇类药物家族的一员,具有抗肿瘤的药理作用,并作为单独药物或者联合用药广泛的应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然而,药物耐药性的出现是临床上非常普遍的现象,伴随着前列腺癌激素非依赖的产生,多西紫杉醇耐药性也成为了最常见的结局。基于此,为了更加直观的从蛋白质水平上认识多西紫杉醇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我们培养了前列腺癌激素非依赖PC-3细胞株,诱导其对多西紫杉醇耐药,然后对耐药株膜蛋白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以期发现与前列腺癌PC-3多西紫杉醇耐药高度相关的蛋白质。目的本研究通过利用前列腺癌PC-3细胞系诱导出多西紫杉醇耐药细胞株PC-3R,通过比较前列腺癌PC-3细胞株对多西紫杉醇(clocetaxel)耐药前后的细胞总蛋白质的差异性表达,来分析前列腺癌PC-3细胞株对多西紫杉醇耐药的产生机制,以期指导临床前列腺癌患者激素非依赖阶段的药物治疗。方法体外通过逐步增加Docetaxel剂量(dose escalation)的方法建立PC-3细胞的多西紫杉醇耐药株PC-3R。利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IGE)技术定量比较PC-3细胞多西紫杉醇敏感株与耐药株的蛋白质图谱的差异性表达,并将表达差异倍数大于2倍的位点定于为差异位点。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TOF-MS)对差异位点进行蛋白质成分鉴定。结果①多西紫杉醇耐药细胞株PC-3R的Docetaxel IC(50)为敏感株PC-3的7倍。②利用DIGE结合MALDI-TOF/TOF-MS质谱分析技术,PC-3细胞多西紫杉醇耐药株较敏感株成功分离出49种差异蛋白质,其中29种表达上调,20种表达下调。③分离出的差异蛋白质中:ATP合酶(ATP synthase)、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等参与肿瘤血管的生成;钙网蛋白(Calreticulin)、组织蛋白D(Cathepsin D)、丝切蛋白(Cofilin-1)参与肿瘤的转移;葡萄糖调节蛋白78(78kDa glucose-regulated protein(GRP78))、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6)等参与肿瘤的耐药性调节。结论人前列腺癌PC-3细胞株多西紫杉醇耐药前后存在蛋白质的差异性表达,且部分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参与了肿瘤的生长、转移及耐药性形成,从而为进一步了解及研究前列腺癌转移及耐药性形成的分子机制以及晚期前列腺癌激素非依赖性阶段的靶向药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