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胚胎干细胞无饲养细胞体系建立及初步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llenchang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ESCs)来源于植入前人类囊胚的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 ICM),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无限自我复制能力的特定细胞类型,为临床细胞替代治疗和人类胚胎发育机制研究等提供了理想的材料。目前,制约hESCs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hESCs培养体系,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饲养细胞培养体系,饲养细胞培养体系由于其需要强度很到的劳动量和不稳定性,生产的hESCs细胞产量远不能够满足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需要,建立简单稳定的无饲养细胞培养体系成为迫切的要求,同时无饲养细胞培养体系有助于阐明hESCs维持未分化状态的机制,也是hESCs定向诱导分化的基础,也可以消除hESCs |临床应用必需考虑动物源性成分带来潜在的危险性。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种无饲养细胞hESCs体外培养体系,并对该无饲养细胞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本论文第一章的研究内容是建立了一种新的hESCs无饲养细胞培养体系(称之为NB体系),对该培养体系下培养的hESCs鉴定结果显示, NB体系下hESCs和有饲养细胞培养体系下hESCs一样维持了自身的未分化状态,表现出典型的未分化hESCs外观,细胞高核质比,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为Oct4、SSEA-4、TRA-A-60为阳性,AKP染色呈阳性,表达多能性基因Oct4、Sox2、Nanog和Rexl,在畸胎瘤中观测到三胚层的细胞形成的组织结构,具有向三胚层分化的潜能。hESCs解冻后依然保持了未分化状态。hESCs在NB培养体系培养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种植克隆处于未分化状态。同时,我们比较了4ng/ml、40ng/ml和100ng/mlFGF2对hESCs维持状态的维持作用,结果表明,在4ng/ml FGF2浓度下(NB4体系),未分化克隆百分比在无饲养细胞培养早期出现V字形波动,而40ng/ml(NB40体系)和100ng/ml FGF2 (NB100体系)始终维持高水平的未分化克隆百分壁,随着无饲养细胞传代的持续进行,当传代培养8-11代时,三种浓度FGF2条件下的hESCs未分化克隆百分比接近一致,说明高FGF2浓度对hESCs从有饲养细胞体系转入到无饲养细胞体系时存在支持作用。总的来说,NB体系是一个非常稳定高效的无饲养细胞培养体系,不受饲养细胞波动的影响。论文第二章主要研究内容是常规人源性饲养细胞培养体系下(human embryonic feeder independent culture system, HEF体系)和NB体系下hESCs特性比较。在本章节中,我们采用了细胞倍增时间,细胞周期,细胞凋亡,SSEA4和TRA-1-60 FACS分析,EBs分化倾向以及畸胎瘤评级等指标来显示2种培养体系下hESCs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与有HEF体系相比较,NB体系下的hESCs具有较短的细胞倍增时间,HEF、NB4、NB40和NB100条件下平均细胞倍增时间分别为40.07±2.01 hrs、37.33±0.79 hrs.30.94±1.63 hrs和29.22±2.29 hrs,而细胞周期在这四种条件没有明显的改变,S期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41.75%±1.05%,42.90%±3.02%,41.48%±2.04%和41.34%±5.72%,细胞凋亡分别为10.8%±1.51%,8.44%±1.11%、5.96%±1.27%和3.61±%1.05%,说明,NB体系下hESCs增殖速度快主要的因素是抑制了细胞的凋亡,且与FGF2浓度存在正相关,与细胞周期没有直接的联系。就TRA-1-60和SSEA4的FACS分析结果来说,HEF、NB4. NB40和NB100体系下TRA-1-60阳性hESCs比率分别为71.6%±1.80%、93.0%±2.8%、87.8%±1.8%、83.1%±7.8%,而SSEA4阳性hESCs比率分别为81.5±5.46%,97.3%±0.8%、95.5%±2.5%、95.9%±2.4%,NB体系下的hESCs具有相对比较高的纯度,尤其是NB4培养体系;当NB体系下培养后的hESCs转回到HEF体系培养后,TRA-1-60和SSEA4阳性hESCs比率下降,介于HEF体系和NB体系之间,NB4、NB40和NB100转回HEF体系后TRA-1-60+细胞比率分别为86.1%6±4.6%、84.8%±2.0%、87.6%±1.0%,SSEA4+胞比率分别为89.2%±1.9%、85.8%±1.2%、87.9%±0.7%。在EBs自发分化倾向上,NB体系下的hESCs表现出分化抑制现象,主要体现在EBs分化过程中对多能行基因(Oct4、Nanog和Rex1)的持续高表达和对三胚层(外胚层分化基因Sox3、Pax6、Soxl,中胚层分化基因Brachyury,内胚层分化基因Sox17、AFP、GATA6)分化基因的低表达以及不表达。将NB体系下的hESCs重新转入到有饲养细胞培养体系培养后,在培养第11代时,培养中的hESCs出现了分化克隆,于第13代时进行EBs分化倾向检测,发现NB体系下来源的有饲养细胞体系下的hESCs的分化倾向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在EBs的培养过程中虽然高表达多能性基因,但是三胚层分化基因的表达得到了恢复,包括了外胚层分化基因Sox3、Pax6、Soxl,中胚层分化基因Brachyury,内胚层分化基因Sox17、AFP、GATA6。其中以NB4体系下hESCs恢复的比较完全,NB体系下高剂量的FGF2对hESCs分化能力的恢复存在抑制作用。HEF体系和NB体系下hESCs发生的分化倾向的改变可能与自身表面标记分子阳性率的改变相关。总的来说NB体系下的hESCs比有饲养细胞培养体系下的hESCs具有高的细胞增殖能力,低细胞凋亡,具有较高的细胞纯度,在EBs分化能力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在重新转入到饲养细胞培养体系后,其分化潜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尤其是NB4体系下的hESCs,其TRA-1-60和SSEA4阳性细胞比率逐渐恢复到HEF体系下水平,hESCs分析倾向的改变可能与其自身表面分子标记物阳性比率相关。论文第三章节主要内容是研究hESCs自分泌对维持自身未分化状态的作用。经过检测发现,培养中的hESCs自身表达了多种维持自身未分化状态的细胞因子,如FGF2、FGF4和Nodal等,同时也表达促进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如BMP家族成员BMP2.BMP4和BMP7等。hESCs自身可以改变自身的微环境,与含有SR的培养体系相比较,NB体系具有的BMP样诱导活性较低,但是当hESCs克隆种植较高(100克隆/cm2)时,NB培养体系的BMP样诱导活性得到增强;在含有SR的培养体系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由于hESCs自身表达了FGF2,存在FGF信号通路的自分泌,为了检测这种自分泌强度,当hESCs在NB体系下的培养过程中撤除外源性的FGF2后,hESCs自身并没有发生分化现象,同时,当hESCs从HEF体系转入到NB体系时,在没有加入外源性的FGF2的条件下,hESCs同样可以维持自身的未分化状态,表达多能性基因Oct4、Nanog和Rex1和多能性标记Oct4、TRA-1-60和SSEA4。当然,hESCs分泌了其他的未知的细胞因子,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分离和鉴定后,在培养体系中加入对hESCs维持未分化状态的细胞因子和抑制促进分化的细胞因子的功能,可以优化和完善NB体系。国内外的研究表明,hESCs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助于hESCs的建系,所以对hESCs自分泌的研究为hESCs无饲养细胞建系和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总的来说,无饲养细胞体系一NB体系是一个稳定的高效的无饲养细胞hESCs培养体系,在该体系中,hESCs细胞的自分泌可以维持hESCs自身未分化状态,hESCs自分泌为研究hESCs建系和阐明维持未分化状态的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NONHSAT069381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基因芯片从健康老年和青年志愿者的血液中筛选出与衰老差异性表达的lncRNAs和miRNAs,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NONHSAT069381、hsa-miR-124-5p及CASP3为研究对象。使用慢病毒构建NONHSAT069381过表达或敲低的AC16人心肌细胞系,并应用Wes
本博士学位论文应用变分法和临界点理论研究了Schrodinger-Maxwel1系统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全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章简述问题研究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最新进展,本文的主要工作,变分法和临界点理论的预备知识以及本文用到的主要工具.第二章利用对称山路定理讨论非线性Schrodinger-Maxwell系统多重解的存在性,我们去掉了已有相关文献的两个基本要求:(i)V(x)正定;=0在x∈
本文研究不可约特征标度数2-或2’-的部分满足一定条件的有限单群.具体来说,本文主要证明了下述结论:1.设G为有限非交换单群.若群G所有不可约特征标的度数都不被8整除,则G=A7或A1(q)且q三±3(mod 8).2.设G为有限非交换单群.若群G所有不可约特征标度数中的2’-的部分都是素数,则G=A1(q),其中q ≥ 5为素数且(q+(-1)(q1)/2)/2 为素数.
随着社会进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教学模式也开始发生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以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养猪生产"课程为例,从互联网教学平台选择、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混合式教学方法设计、多元化课程考核方案制定等方面,探索构建完善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并通过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其他专业课程的线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机遇,互联网视阈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同时其可能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和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盲目性等问题。作为教育从业者,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合理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整合,以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尤其是新冠疫情防控之后,网络学习被全面推向新的高度,"互联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全面优质地推广迫在眉睫。本文阐述当下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课程改课的实践进展情况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在这三方面找出解决对策。探索如何根据高职院校的生源实际情况更优质的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措施。
文章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常微分方程》课程为例,克服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融合网络教学的互动和数学课程的特征,以自主构建与多方协作方式构建O2O线上线下混合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构建高校数学课程《常微分方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为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本篇博士学位论文主要应用极小化原理、鞍点定理、山路引理和局部环绕定理来研究几类非线性(q,p)-Laplace常微分动力系统周期解的存在性与多重性问题.全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了研究领域的历史背景,概述了研究问题的现状以及本文的主要结果.第二章利用极小化原理和鞍点定理研究了如下非自治(q,p)-Laplace动力系统周期解的存在性问题.在次-q和次-p增长条件下,获得了一些新的存在性结果.所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教与学的新发展和新变革,提出以一流为导向,与时俱进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为主体,内容和形式丰富的教学资源建设为依托,多样化且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和过程性评价体系建设为主线的建设策略,打造契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基础好、教学理念和方法先进、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无机化学一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