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伴终板硬化的Modic Ⅱ型改变患者的腰痛程度及其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指导手术方案的设计。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9月收治的CT上证实有终板硬化存在的Modic Ⅱ型改变和无Modic改变的下腰痛患者,分成病例组和对照组。其中病例组(n=15),对照组(n=15)。分别记录2组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ODI、VAS和JOA评分并计算出JOA改善率,观察随访时植骨融合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组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病例组和对照组年龄、术前ODI、VAS、JOA评分和随访时ODI、VAS、JOA评分及JOA改善率的平均值分别为:50.53±10.18、59.33±14.26、5.67±1.40、13.6±4.3476.67±18.94、7.47±1.85、24.13±4.96、59.77±28.33%;50.40±14.39、73.07±3.85、7.00±0.38、21.40±0.74、91.73±1.99、8.87±0.35、27.20±0.68、76.45±8.19%。对照组术前及随访时ODI、JOA、VAS评分均高于病例组(P<0.05),两组JOA改善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随访时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融合率分别为65.6%和95.7%,对照组高于病例组,差异明显。病例组融合率与终板硬化面积及高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腰椎椎体间植骨未融合患者下腰痛改善情况不如已融合患者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终板硬化的Modic Ⅱ型改变患者下腰痛症状明显重于无Modic改变患者,且与腰椎滑脱症之间存在相关性。腰椎后路融合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下腰痛的改善情况及植骨融合率低于Modic阴性患者,融合率与终板硬化高度及面积无明显相关性;融合率及手术疗效与终板硬化所处位置有关,若硬化发生在植骨融合区域,则对融合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术前MRI发现Modic Ⅱ型改变,应注意CT上相应Modic改变区域是否存在终板硬化,若无硬化,可选用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如发现硬化,但硬化范围较局限,应尽量避免硬化区植骨,若硬化区较广泛,建议行后外侧或横突间植骨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