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下加对内隐斜青少年近视眼进展的影响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wolfwolf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近视眼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近视眼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亚洲地区特别足中国近视发病率非常高。同时近视的程度也有加重的趋势,导致高度近视眼患病率增高。高度近视眼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开角性青光眼等眼病的风险明显高于常人。因此,近视眼发病和进展的趋势不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视觉健康,更加重了各类眼疾的风险。   青少年近视多数属于单纯性近视眼,环境因素在其进展中起重要作用。流行病学资料证实,视近活动与其明显相关。产生的机制可能是视近活动中视网膜处于远视性离焦状态,眼球对离焦信号产生适应性对焦生长,导致眼轴延长从而发生近视眼。大量研究表明,渐变多焦眼镜可以有效延缓青少年近视加深的速度,对伴有内隐斜近视的青少年最为有效。   本研究旨在研究考虑眼位和调节的不同下加光的个体化下加对内隐斜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探讨个体化下加是否更适合内隐斜青少年近视的防治,为近视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研究考虑眼位和调节的个体化下加对内隐斜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   方法:纳入153名7~14岁内隐斜的近视眼(≥+2△)青少年,等效球镜范围-0.75~-4.00D,散光<-1.50D,屈光参差小于1.00D。分为三组,单一下加组60名、个体化下加组46名、单光镜组47名。戴镜前,戴镜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时进行电脑验光、散瞳检影、调节反应、IOLmaster眼轴测定及眼位测量。   结果:137(89.5%)名患者完成1年随访,单一下加组(51名)、个体化下加组(41名)、单光镜组(45名)屈光度改变量依次为-0.89±0.51D、-0.66±0.40D、-0.76±0.45D,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第1组与第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0)。对无家族史的53名儿童进行分析,三组屈光度改变量依次为-0.83±0.51D、-0.52±0.21D、-0.82±0.28D,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第2组与第1组、第3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1,2=0.037,p2,3=0.047)。   结论:采用个体化下加镜片的儿童有助于延缓青少年近视加深,个体化下加较固定下加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科学受到了人们的空前关注,医学领域的各种专业术语和科研成果进入街谈巷议的话题之中.面对新形势、新媒介,科普工作应做出怎样的调整?本文
Purpose:   The overall aim of this thesis was to develop a novel fallopian tube cancer model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s of the paired homeobox 2 (pax2)and
5G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全球网络舆论场的形成,次生舆情的泛滥给国家社会带来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在无锡应对高架桥坍塌事件时,引发了网络次生舆论,对社会、媒体、公众三个层面产生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对炎症的损伤性反应,是多种细胞及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目前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血管内皮损伤、脂质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在其发生发展中都扮演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