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近视眼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近视眼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亚洲地区特别足中国近视发病率非常高。同时近视的程度也有加重的趋势,导致高度近视眼患病率增高。高度近视眼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开角性青光眼等眼病的风险明显高于常人。因此,近视眼发病和进展的趋势不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视觉健康,更加重了各类眼疾的风险。
青少年近视多数属于单纯性近视眼,环境因素在其进展中起重要作用。流行病学资料证实,视近活动与其明显相关。产生的机制可能是视近活动中视网膜处于远视性离焦状态,眼球对离焦信号产生适应性对焦生长,导致眼轴延长从而发生近视眼。大量研究表明,渐变多焦眼镜可以有效延缓青少年近视加深的速度,对伴有内隐斜近视的青少年最为有效。
本研究旨在研究考虑眼位和调节的不同下加光的个体化下加对内隐斜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探讨个体化下加是否更适合内隐斜青少年近视的防治,为近视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研究考虑眼位和调节的个体化下加对内隐斜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
方法:纳入153名7~14岁内隐斜的近视眼(≥+2△)青少年,等效球镜范围-0.75~-4.00D,散光<-1.50D,屈光参差小于1.00D。分为三组,单一下加组60名、个体化下加组46名、单光镜组47名。戴镜前,戴镜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时进行电脑验光、散瞳检影、调节反应、IOLmaster眼轴测定及眼位测量。
结果:137(89.5%)名患者完成1年随访,单一下加组(51名)、个体化下加组(41名)、单光镜组(45名)屈光度改变量依次为-0.89±0.51D、-0.66±0.40D、-0.76±0.45D,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第1组与第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0)。对无家族史的53名儿童进行分析,三组屈光度改变量依次为-0.83±0.51D、-0.52±0.21D、-0.82±0.28D,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第2组与第1组、第3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1,2=0.037,p2,3=0.047)。
结论:采用个体化下加镜片的儿童有助于延缓青少年近视加深,个体化下加较固定下加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