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储能式电磁轨道发射系统建模与效率提升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2322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磁轨道炮采用全电的发射方式,借助电磁力加速物体至高速,其发射效率等于电能到动能的转化率。如何提升发射效率一直是电磁轨道发射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发展瓶颈。高功率脉冲电源分布式储能、分时序触发的策略设计是提升电磁轨道发射系统效率的有效途径,但分布储能式电磁轨道炮的实物研制周期长、试验成本高,因此仿真建模成为评估其整体动态性能、研究效率提升方法的必由之路。首先,建立分布储能式电磁轨道发射系统的仿真计算模型。将仿真模型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脉冲成形单元、轨道/电枢的阻抗分量以及电枢动力学分量,进行机理研究与模块化建模。(一)脉冲成形单元:介绍了两种脉冲成形单元的电路拓扑,分析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从电源系统分布储能、分时触发工作模式的安全性角度出发,择取更优拓扑结构;假定回路为线性负载,推导了脉冲成形单元电气特性的解析表达式。(二)轨道/电枢的阻抗分量:分析了发射装置上的电流趋肤效应、速度趋肤效应、分布式储能下滑动接入的导轨等,构建了相应的阻抗分量的数学模型。(三)电枢动力学分量:根据电枢所受电磁力、滑动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建立了电枢运动控制方程。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上述三部分的电力电路模型或数字信号模型,并通过测量模块、受控电压源实现数字信号和电路信号的转换,连接并建立三部分交互关系,最终形成分布储能式电磁轨道发射系统的完整模型。接下来,根据所建立的分布储能式电磁轨道发射系统仿真模型,详细研究其输出特性。将其与炮尾供能的发射方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采用分布式储能电源系统能有效避免电能用于产生无用磁场或耗散在欧姆损耗中,更多能量传递到电枢动能上,进而实现发射效率的提升。本文研究了影响分布储能式电磁轨道发射系统输出特性和发射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电流注入点的位置、电源级数、导轨长度、电容器电压、电容器电容、电枢质量、导轨电感梯度以及导轨电阻梯度。仿真对比发现,增加导轨电感梯度或者减小导轨电阻梯度,可以在不增加储能电容器、开关等电源系统大功率器件工程造价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发射效率。然后,设计并改进导轨结构,实现系统发射效率的提升。基于Maxwell平台,采用有限元电磁场仿真技术,分析导轨上及导轨周围电磁场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包括激励电流幅值和频率、导轨结构。推导导轨电阻和电感梯度计算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矩形截面导轨、凸性截面导轨、凹形截面导轨、环形截面导轨及其不同几何参数下的电阻梯度和电感梯度。计算结果表明,优选轨道材料、设计并改进轨道结构,能够增加导轨电感梯度或者减小导轨电阻梯度,而增加平行导轨间距既能提高电感梯度又能减小电阻梯度。设计了三种导轨结构,将计算得到的梯度值分别代入前文建立的分布储能式电磁轨道炮模型中计算,结果显示:采用所设计的凹形截面导轨后,电磁发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最后,本文采用遗传算法,完成分布储能式电磁轨道炮中多参量优化设计。以发射效率为目标函数,以电容器电压、电容器电容以及电枢质量为设计变量,以设计变量的取值范围、电枢上电流峰值以及电枢炮口初速作为约束条件。最终,设计了总储能为0.3545 MJ的电容储能型分布储能式电磁轨道发射系统,导轨为改进的凹形截面,长度为5 m,可以将质量为43 g电枢加速至3000 m/s,系统发射效率达到54.58%。与优化前相比,发射效率提升了31.87%。
其他文献
伺服系统是工业制造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国内产品与外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了使我国迈向制造强国,必须深入研究。作为伺服系统的传动机构,永磁同步电动机以其高功率密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永磁电机有两大缺陷,即转矩波动问题和电感变化问题,前者降低了系统的精度,后者限制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因此,研究抑制转矩波动的方法和研究电感变化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工程意义。本文首先对永磁电机的理论进行了阐述,指出了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是人类最大的膜蛋白受体超家族,它可以响应多种信号分子并介导胞内众多生理进程。以GPCR为靶点的药物约占现有批准药物的三分之一,是目前研究最深入和最吸引人的药物靶点。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在大脑的神经信号传递中起着关键作用,影响着许多生理和精
配电网的合环操作是转供电或实现不停电检修的常规手段,然而合环操作可能产生过大的合环电流,对配电网稳定运行带来冲击。相比于传统配电网,智能配电网的运行方式更复杂,合环电流冲击可能更严重,合环条件也更难通过经验判断。因此,利用智能配电网中的高精度测量装置、快速通信系统以及调控设备,准确预估合环电流、降低合环电流冲击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基于上述理由,论文围绕智能配电网的合环电流计算与调控问题展开
在自然界和工业界中,声波携带着丰富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近年来,由于传感距离长、可分布式探测和灵敏度高等独特优势,基于相敏光时域反射仪(phase sensitive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Φ-OTDR)的全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器(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ors,DAS)在地质资源勘探、结构健康安全监测和周界安防等领域得到
几何体拟合算法作为检测产品规格是否合格的重要算法之一,其主要任务是根据产品数字化的表达形式之一——三维点云数据,计算出产品的参数,检测产品规格是否合格。市面上大多数几何体是由规则曲面组成,因此,几何体拟合过程实际上是规则曲面拟合过程的集合,典型的曲面拟合算法主要包括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规则曲面拟合算法、基于特征的规则曲面拟合算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规则曲面拟合算法。然而,现有算法的拟合效率和拟合准确度都不
第一部分:人钙化性主动脉瓣中Sam68的表达及自噬水平改变目的:检测人钙化性主动脉瓣膜与对照组标本,比较Sam68的表达变化,明确主要表达Sam68的细胞类型,同时检测钙化瓣膜组织自噬水平的改变,方法:经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伦理委员会申请批准,参考ESC/EACTS联合发表的《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选取主动脉瓣中到重度狭窄的CAVD患者,获取术后钙化性人主动脉瓣组织切片,茜素红染色检测瓣膜组织
量子纠缠操控的实现推动了量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管是在量子通信还是量子计算领域,都广泛的应用了量子纠缠态,其潜在用途已在各种应用中得到了证明。目前的研究表明,利用光力相互作用可以在腔光力系统中实现光学模式和力学振动模式间的纠缠,同时也可以实现不同光学模式或者力学模式间的纠缠。这使得腔光力系统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可以制备具有多样性的量子纠缠态,腔光力系统将有望用于实际的量子信息和量子通讯
强磁场已成为现代科学领域越来越重要的极端实验条件之一。同时,随着大功率太赫兹源、核磁共振等前沿大科学实验的发展,人们对磁场稳定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同时具有高场强、高稳定度特点的平顶脉冲强磁场技术被提出并得到深入研究。为了实现高稳定度的平顶脉冲磁场,一般采用高频补偿电源与大电流主电源结合的方式,补偿电源在主电源电流(磁场)达到平顶阶段后,对其进行补偿,提高纹波水平。但现有的平顶脉
目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创伤性骨折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除了发挥抗菌作用外,还具有促进血栓形成的作用。在这项前瞻性研究中,我们研究了NETs在创伤性骨折患者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生物标志物NETs是否可用于辅助诊断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方法:本研究纳入自
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波介质陶瓷滤波器因其具有体积小、高Q值、高功率容量等优势,被大量用于5G基站,但是高性能的陶瓷介质滤波器离不开高性能的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因此开发性能优异的微波介质材料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LaAlO3基微波介质陶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固相法制备La1-xYxAl O3(x=0-0.2)和La Al1-x[Mg0.5Ti0.5]xO3(x=0-0.2)系列陶瓷,并通过X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