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平台。学科文化是学科成熟的标志,其指引着学科建设与发展,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并能为学科发展提供不易被其他大学学科所模仿的、而且是最基本与最持久的竞争优势。事实上,不同学科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符号系统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独特,往往带来了学科文化之间的隔阂、矛盾与冲突,严重制约着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和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深刻认识学科文化差异,化解学科文化冲突和矛盾,推进多元化学科文化整合,使其既有利于本学科的深化与发展,又有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同时还有利于维系大学组织的发展,是大学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以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高等教育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调查、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大学学科文化体系、学科文化差异、学科文化融合、学科文化创新、学科文化建设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从企业文化管理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大学学科文化的独特性,界定了学科文化研究范畴:学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体系,是学者、学科、知识三者在动态过程中相互影响的产物,是社会文化在学科中的发散和分支,也是大学学术传统或学术文化体系向外发散的分支,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2)借鉴企业文化层状结构理论,构建了由学科精神文化、学科制度文化、学科行为文化、学科物质文化组成的四层次结构模型,并探究了四层次文化在该结构模型中的相互作用:学科精神文化是灵魂和核心,学科制度文化是条件和保障,学科行为文化是过程与推动,学科物质文化是载体和基础。学科文化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四种层次文化形态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共同发挥文化的育人效应。
(3)探明了学科主体变化、学科交叉、行政合并三类学科文化异质来源,分析了学科价值取向不一、思维方式与语言方式冲突等学科文化的异质表现,构建了吸纳式、渗透式、分离式和消亡式四种学科文化融合的模式。通过基于学科生态系统的分析,探讨了学科文化创新的规律和模式,即在文化的积累、批判、发现、发明中层层推进学科文化创新,阐明了可以通过营造开放合作的学科环境、支持“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倡导锲而不舍的学术精神、建立团结合作的学术梯队等方面开展学科文化力培育的理念。
(4)鉴于对大学学科文化定量研究较少,在对大学学科文化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大学学科文化管理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发现了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人员对学科文化认知的异同:学科文化的核心是学科精神文化,与学生比较而言,教师和管理群体对学科文化建设更为关注;不同性别的被调查对象在学科文化的观念和态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调查对象对学科文化核心认识存在显著差异;被调查对象的职称越高越倾向于将学科文化观念的核心视为一种制度文化,职称越低则越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行为文化,并且职称越低对学科文化核心的认识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不同学科类型的被调查对象除了对学科文化概念的接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余关于学科文化观念看法上均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的差异。提出学科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模型,确定了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影响程度最大的依次是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和科研、学科管理、学术交流、学术梯队、学科制度。
(5)在深入分析大学管理与学科文化建设的关系基础上,揭示学科文化在大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大学管理模式下学科文化建设策略和实施途径。学科是大学管理的基础,大学管理服从于学科文化,学科文化指导大学管理活动的主方向。学科文化建设要通过学科精神文化、学科制度文化、学科行为文化、学科物质文化四个层面的合力来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学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包括调整大学组织结构、建立大学学术交流制度、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