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精神”及《创业史》再解读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4511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持续深入,人们更加渴求以健康的文学艺术陶冶情操,丰富生活,这对新时代的文学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文学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文艺工作者一方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艰难求索,力图在创作理念和技法上直入人心,另一方面,新思维的注入也打开了经典文本的“重生”之路,使文本的解读方式不再囿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传统,这种趋向为尘封在历史潮流下的文艺产物,尤其是十七年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柳青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其本人及呕心沥血之作《创业史》显然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在近60年的评价史中,柳青及《创业史》始终难以摆脱氤氲其间的政治质素,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文坛的不幸。站在新世纪的开放格局下,以发展的学术眼光重新审视作家作品,在被历史尘埃遮蔽的“红色经典”中发掘新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养分,是文学实践的需要,也是推动文艺发展、文化繁荣的需要。文章以作家和作品双线并进,将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柳青“三个学校”的文学观入手,根据柳青的生活态度、政治立场和艺术探求,深入作家的精神世界,把握柳青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心理特质和文学思想。之所以将“三个学校”文学观作为追寻“柳青精神”的切入点,不仅源于柳青本人对“三所学校”的信仰与推崇,生活、政治、艺术这三方面也几乎构筑出了一个生活在政治气候下的文艺追求者的“精神世界”。第二章以柳青的代表作《创业史》为例,通过对60年代初到新世纪以来《创业史》在文坛掀起的评论热潮的梳理,分析其形成悬殊的政治、社会及文化原因,并站在现代视角对其做出再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回顾《创业史》是怎样举步维艰地出现在当代文学视野中,更重要的是通过梳理与分析,启示我们怎样寻根觅迹,找到新时代的解读出口。第三章以多元文化为背景,以时代需求为契机,提炼柳青文化心理特质的时代意义与《创业史》在艺术探求上的历史贡献,简析以路遥、陈忠实为代表的陕西作家对柳青精神的传承与突破,从而提炼柳青及《创业史》研究对新时代人文精神和文学创作的重要价值,这也是文章“再解读”的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正>黄体功能不全(LPD),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临床特点为不孕与反复早期流产,约有10%的不孕症和25%的习惯性流产是由LPD所引起的。近年来,国外对于LPD的研究较多,但争议较大,国
<正>并购的魅力在于其能够沙里淘金、以小博大、事半功倍,并购能使企业或者迅速扩大经营规模,或者增加市场份额,或者低成本地进入新领域,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作为中国文化之中坚的道家思想十九世纪初向西方传播,却并未迅速取得足够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此从语言文化方面探讨原因,认为文化差异和关键词的不当翻译曾导致西方早期对道家
家训族规是家族发展的规范、族人行事的准则。家训族规中涉及孝道的内容比较多,如孝为立身之本,敬为孝先,显父母,耀祖宗,重家声,慈孝相应,俭以祭亲,孝始于事亲、终于报国,奉
如何理解《葛天氏之乐》?──《中国音乐词典》病条举析孙焕英《葛天氏之乐》,是迄今我们所知道的记载最为完整、详细的传说中的古乐。因而有关《葛天氏之乐》的史料,也就成了最
<正>(1893—1980)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古史辨派"的代表与旗帜,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在古史研究、古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等领域均有开拓性
随文练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训练手段与方法,本文从随文练笔重要性入手分析,阐述了其对小学生积累知识、写作技巧、丰富自身体验的重要意义,介绍了随文练笔过程中应当注
在我的故乡,抽陀螺的小伙伴们,爱比个高低。我从小就不甘人后,更不愿自己的陀螺像金兵见到岳家军,一战即败。于是四处找木头,为削制得心应手的陀螺,就差没把椅子腿拿来“废物
翅荚木(Zenia insignis)与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分别为我国亚热带区域优良的落叶与常绿阔叶树种,两者都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经济价值。本文分别以6a翅荚木和11a刨花楠人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