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Transwell共培养板,建立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同培养体系,分析检测茶多酚的抗炎作用,并从AMPK信号通路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方法:1处理与分组:建立4个处理组,分别为成熟脂肪细胞组(N组)、TNF-α处理组(T组)、巨噬-脂肪细胞共同培养组(R组)和LPS诱导过的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共同培养组(L组)。成熟脂肪细胞组是将前体脂肪细胞加入0.5 mmol/L IBMX、1μmol/L DEX和10μg/mL Inslulin等诱导剂诱导,48 h后,添加只含有10μg/mL Inslulin的胎牛培养基诱导前体脂肪细胞成熟分化,脂肪细胞分化成熟后,即可分别添加0μg/mL、50μg/mL和100μg/mL不同浓度的茶多酚;TNF-α处理组,是在成熟脂肪细胞基础上,每孔添加10 ng/mL的TNF-α24h后分别添加0μg/mL、50μg/mL和100μg/mL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巨噬-脂肪细胞共同培养组,是将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与巨噬细胞在Transwell共同培养板中共同培养24h后,分别添加0μg/mL、50μg/mL和100μg/mL不同浓度的茶多酚;LPS诱导过的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共同培养组,是将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与经LPS脂多糖诱导过的巨噬细胞在Transwell共同培养板中共同培养24h后,分别添加0μg/mL、50μg/mL和100μg/mL不同浓度的茶多酚。2各处理分组添加不同浓度茶多酚48h后,每孔加入RNA提取试剂盒中的裂解液1000μl充分裂解后,将裂解后的细胞收集到事先标号的无RNA酶的EP管中,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各处理组中脂肪细胞的促炎性因子、抗炎性因子及炎性酶的基因表达水平。3细胞分化成熟后加入200μl含有2μl蛋白酶/磷酸酶抑制剂混合物的PIPA裂解液,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脂肪细胞的AMPK、Sirt1、NF-кB(p65)、Foxo3a、P53(THr172)及C-JUN(S73)相关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结果:1与N0组相比,T0组、R0组和L0组的IL-1α、IL-1β、IL-6、IL-12及COX-2和iNOS两种炎性酶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添加不同浓度茶多酚之后,促炎性因子IL-1α、IL-1β、IL-6、IL-12及COX-2和iNOS两种炎性酶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且随茶多酚浓度的增加基因表达量下降更明显,有明显的剂量关系,说明茶多酚可以抑制T组的促炎性因子IL-1α、IL-1β、IL-6、IL-12及COX-2和iNOS两种炎性酶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这种抑制作用随茶多酚浓度的升高而增强。2 N0组的IL-4和IL-10基因表达量很高,T0组、R0组和L0组与N0组相比,IL-4和IL-10基因的表达量降低(p<0.05)。添加不同浓度茶多酚之后IL-4和IL-10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且随浓度的增加上升更为明显。3 T0组、R0组和L0组与N0组相比各靶点磷酸化表达被明显抑制;N50、N100与N0组相比,AMPK磷酸化表达增强,且N100比N50效果明显;T50、T100与T0组相比,AMPK、Sirt1、NF-κB(p65)、Foxo3a、P53和C-JUN磷酸化表达被抑制,添加茶多酚之后,AMPK、Sirt1、NF-κB(p65)、Foxo3a、P53和C-JUN磷酸化表达明显上升,且T100比T50效果更为明显;R50、R100与R0组相比,R50、R100组AMPK磷酸化表达比R0组高,且R100比R50效果更明显;L50、L100与L0组相比,L50、L100组AMPK磷酸化表达上调,且L100组比L50组上调明显。只有各靶点磷酸化表达被抑制,组间总蛋白无差异。结论:茶多酚对炎症有一定的抵御作用,可以通过AMPK/Sirt1途径发挥抗炎作用,通过降低相关促炎性因子的基因表达及升高抗炎性因子的基因表达发挥作用,且随茶多酚浓度的增加抗炎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经LPS脂多糖诱导过后,可以更好的刺激脂肪细胞分泌促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