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理与自由,事实与价值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人们往往以为这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期望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更加趋近意义与价值的世界,从而走上幸福之途。然而,这一理想却在现代以来的哲学与现实困境面前屡屡受挫,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便捷,但与此同时,价值相对主义和意义虚无主义却像魔咒一样纠缠着人们,对科技的误用与滥用所引发的道德与终极价值问题促使哲学要重新反省对待事实与价值的态度,上述状况的原因,实其质是以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以对事实的探究替代意义的拷问。其哲学上的根源是“是”与“应当”的分裂。“是”与“应当”原本就是分离的还是人为造成的分裂?如果是后者,是否有可能超越这种分裂呢?本文即是对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 文章分三部分,分别以马尔库塞、休谟和希腊哲学为例,对休谟问题在现代哲学的影响以及生成原因进行剖析,最后上溯到希腊哲学考察“是”与“应当”的关系。 通过对休谟问题的哲学史追溯,我们看到“是”与“应当”的分裂并非在哲学的源头就是如此,相反的是,古希腊哲学大多主张“是”蕴含“应当”。休谟将二者区分的目的在于批判传统的理性主义道德论,强调在道德认识中,情感的作用。休谟的这一划界被现代哲学当作一个结论甚至是一个法则加以发挥,单一理性的思维方式助长了“是”与“应当”的分裂,实证主义与分析哲学就是典型的例子。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导致当代人生活中人格的分裂与种种道德困境。超越单一理性之途,在于回归原初理性,回到“是”与“应当”相互结合的希腊源头,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结合,科学发现与意义探究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