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酸诱发胰腺腺泡NF-κB相关炎症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66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急性胰腺炎是由腺泡细胞的损伤募集白细胞浸润到胰腺导致的急性炎症性疾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是急性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阐明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胰腺炎中腺泡细胞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其对免疫细胞趋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高甘油三酯血症模型通过喂养高脂食物来建立,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通过腹腔注射雨蛙肽来建立。胰腺炎的严重程度通过生化和组织学检查来判断。胰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浸润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来判断。原代分离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后加入棕榈酸刺激来研究高脂血症对腺泡细胞的体外作用。腺泡细胞对免疫细胞的趋化作用通过体外共培养腺泡细胞和巨噬细胞的Transwell体系来判断。结果:高脂血症加重雨蛙肽诱导的胰腺损伤与血浆淀粉酶活性。棕榈酸能诱导腺泡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和炎症反应。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基丁酸预刺激能抑制棕榈酸诱导的腺泡细胞炎症反应;内质网应激诱导剂毒胡萝卜素单独刺激能诱发腺泡细胞的炎症反应。棕榈酸能诱导腺泡细胞中C/EBPα和C/EBPβ的激活,这一现象能被4-苯基丁酸预刺激所抑制,且能被毒胡萝卜素单独刺激所诱导。C/EBPβ表达的减少能抑制棕榈酸诱导的腺泡细胞炎症反应和C/EBPα的表达,但对内质网应激没有显著影响。雨蛙肽胰腺炎大鼠的胰腺组织中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增加,且在高脂血症胰腺炎大鼠中增加更为显著。腺泡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中,棕榈酸诱导的腺泡细胞损伤能吸引巨噬细胞的迁移。胰腺炎组织中MCP-1的m RNA和蛋白水平以及血清中MCP-1的蛋白水平显著增高,且在高脂血症大鼠中增加更为显著。棕榈酸能诱导腺泡细胞合成和分泌MCP-1。MCP-1中和抗体能抑制棕榈酸诱导的腺泡细胞中MCP-1的m RNA水平的升高和巨噬细胞向腺泡细胞的迁移。NF-κB抑制剂Bay11-7089能减少棕榈酸诱导的腺泡细胞中MCP-1的表达和巨噬细胞向腺泡细胞的迁移。MCP-1能激活腺泡细胞中NF-κB及其下游的炎症反应通路。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基丁酸能减少棕榈酸诱导的腺泡细胞中MCP-1的表达和巨噬细胞向腺泡细胞的迁移。内质网应激诱导剂毒胡萝卜素单独作用能诱导腺泡细胞中MCP-1的表达和巨噬细胞向腺泡细胞的迁移。C/EBPβsi RNA转染能抑制腺泡细胞中MCP-1的表达。结论:高脂体内/外作用能加重胰腺组织/腺泡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棕榈酸诱导的腺泡细胞损伤中,内质网应激通过诱导C/EBP家族介导炎症反应,其中C/EBPβ能诱导C/EBPα的活化。高脂诱导腺泡细胞合成和分泌MCP-1,介导巨噬细胞向受损的腺泡细胞趋化。棕榈酸诱导的腺泡细胞中MCP-1的正反馈合成由内质网应激-C/EBPβ途径激活的NF-κB介导。
其他文献
背景:肥胖症已成为严重影响全球公共卫生的社会经济问题,阐明肥胖发生的调控机制、发现新的疾病预测因子意义重大。近年来,白色脂肪棕色化已成为防治肥胖症的新手段和研究热点。随着研究逐步深入,部分FGF家族成员、微小RNA(microRNAs,miRNAs)与肥胖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备受瞩目。研究表明,FGF21具有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作用;重组FGF1蛋白具有与天然FGF1分子类似的降低血糖的药理学作
第一部分门诊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现状目的:了解我国城市心血管内科及内分泌科门诊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共患情况,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在两个科室单独或合并存在时的管理状况。方法:于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们在全国40家医院邀请在心血管内科就诊的高血压患者或在内分泌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参加此项研究。采用国际标准化问卷收集患者信息,包括疾病史、治疗用药史及患者的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情况。采用经过验证的欧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I、II及其比值(PGR)是否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症状类型有关。评估该PG I、PGII及PGR对FD治疗,如抗分泌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等治疗决策的参考意义。方法:在2012年9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就诊
自噬是溶酶体依赖的细胞内成分降解的生物学过程,细胞通过自噬实现自我更新,维持重要的生命活动。脂肪组织调控糖脂代谢,在维持全身能量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自噬调控脂肪细胞功能,从而影响肥胖引起的脂代谢异常及能量代谢失衡。因此,自噬在脂肪细胞/组织的研究可能为肥胖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目的:观察自噬溶酶体基因在肥胖个体内脏脂肪中的表达变化;探讨自噬相关蛋白survivin对脂肪细胞功能
第一部分Sidt2基因全身敲除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研究目的研究Sidt2基因敲除对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对象和方法选取6周龄、3月龄普通饮食喂养的Sidt2基因敲除小鼠和同品系同周龄的野生型对照鼠,采血检测血脂水平并取肝脏;在Sidt2基因敲除小鼠及野生型对照小鼠6周龄时开始高脂饮食喂养,12周后检测血脂水平并取肝脏。观察普食组与高脂组小鼠肝脏的形态并称重,肝脏组织切片行HE染色、油红染色、透射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近年来,中国IBD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本文分两部分,首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表明IL-12b的启动子基因多态性(rs41292470)与UC、感染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但是其分子机制还不甚
第一部分 视黄醇脱氢酶13(Rdh13)在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具有相似序列和功能的短链脱氢酶/还原酶组成了SDR(short chain dehydrogenase/reductase)超蛋白家族,目前为止已发现的蛋白酶中至少有140种属于此家族,视黄醇脱氢酶13(retinol dehydrogenase13,Rdh13)是近年被鉴定发现属于SDR超蛋白家族的
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多种上消化道疾病有关,根除H.pylori可以终生受益。但目前我国H.pylori根除失败的问题比较突出,临床上亟需安全有效的补救方案,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将评估大剂量阿莫西林替代四环素的改良铋剂四联补救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此外,是否在我国无症状人群中实施H.pylori筛查-根除策略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本研究第二
【背景与目的】在缺血性心脏疾病中,细胞移植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而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胚胎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治疗作用的组织,拥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内皮细胞对缺血性心脏疾病可能有治疗作用。目前对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细胞分子和微环境调节机制,仍不完全明确。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都来源于相同的生心中胚层前体细胞。但迄今为止,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两者在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有着功能性
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手段。NAFLD的疾病特点是早期大量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在肝细胞内沉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进而引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肝纤维化,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疾病早期加强肝脏对TG的降解能力对治疗NAFLD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