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社会·历史维度下的中国近代建筑师形式心理浅析——以吕彦直等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GOU2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是中国建筑剧烈的转型期,传统建筑的发展戛然而止,各种新建筑外观及手段竞相登上舞台。在与西方激烈的竞争中,中国近代建筑师的成就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但急剧的转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文化内涵的流失,因此这期间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和评估,如,社会大众和建筑师对传统建筑的认识程度,对西方建筑的理解程度、吸收程度,和影响这些过程的潜移默化的认识机制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辨析和讨论,关系到我国建筑学的现阶段和未来的发展。   形式心理是一个新的概念,关系到民族和地域背景下人们对建筑的认知、审美、创作。它与民族心理一样有着稳定的结构,而这种稳定结构常常是创新的出发点和围绕的中心;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往往容易忽略知识、心理积淀的源泉和动态发展结构,而这常常是创新的民族内驱力所在。本文从“自然-社会”的维度多方探讨古代与近代建筑的分裂成因,并以吕彦直、刘既漂、杨廷宝、童寯及王大闳为例探讨传统中具有生命力的形式发生源,最终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培养创新意识,不盲目的跟随西方脚步。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里涌现出许多承载新型产业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载体--高层商务办公建筑。它们不仅在城市空间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功能结构的核心,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中心区出现了诸多城市问题,如土地资源短缺、功能无序、交通拥堵、空间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促使新时期下对
随着经济发展,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日益提升。传统聚落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引起人们的保护和关注。近年来随着传统聚落建筑的更新项目的增加,以及保护设计中出现
当今,关注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话题,能源节约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建筑业作为能耗大户,对于能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责无旁贷。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
过境公路穿越市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过境公路与城市不断重复着“包围—外迁—再包围”的循环,这在平原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改造过境公路不仅影响城市交通组织,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越来越重视,我国古代建筑研究正迎来一个新的篇章。虽然前人对我国古代建筑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测量数据,但是某些方面的研究还处
主题性场所是作者针对近几年国内出现的一种建筑文化现象而提出的新概念,该现象既体验式消费经济与商业地产主题化相结合,打破城市均质空间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建筑文化现象。作者
历史名城老城区的保护与复兴一直是困惑地方政府与规划部门的难题,早期的中国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历史老城区,更多的是强调对于历史遗存物质实体的保护。然而,通过多年的规划实践的
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世界各地掀起了建设城市广场的热潮,而丰富市民生活的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文化的繁荣,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是贫富差距也随之加大,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廉租住房制度是我国面向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