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城老城区保护与复兴多元模式探讨——以镇江名城区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b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名城老城区的保护与复兴一直是困惑地方政府与规划部门的难题,早期的中国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历史老城区,更多的是强调对于历史遗存物质实体的保护。然而,通过多年的规划实践的经验表明,只强调物质的保护规划常造成地区发展停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也促使了人们对于历史名城老城区保护与复兴新的模式的探讨。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历史名城老城区保护与复兴理论与实际案例的研究,指出物质、人、功能三要素是解决我国历史老城区目前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关键,归纳总结出基于历史名城老城区“活化”前提之下的“物质、功能、人”三位一体的保护与复兴的多元模式。通过对于多元模式的评价与分析方法的研究,为历史名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措施。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绪论与基础理论综述研究两项内容,主要阐述了课题的理论背景并建立研究方法与基本概念,总结出我国现阶段历史名城保护与复兴所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多元模式理论构建包括第二章与第三章,这部分构建了多元模式的核心理论,分析了多元模式的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多元的评价方法与分析方法,提出了实施多元模式所要依据的原则与所要达到的目标。   第三部分实际项目,是以镇江历史名城区为例,在对镇江名城区现状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尝试将多元模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镇江名城区保护与复兴规划的各个层面,提出发展的策略及相关的措施。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西安沪滔生态区城市建成区中的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踏勘和文献综述系统地研究了滻灞河的河道景观现状和水文现状,提出了沪灞河在泸灞生态区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
城镇区域是一个人口、资源、经济、环境、政治、文化等构成的综合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求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一致,其本质是城镇区域资源的
我们倾尽全力和情感去塑造的物质总是被灵魂化了。虽然它本身不是生物,但在创造的过程中已潜移默化的带有了鲜明的个人特性。家园也是如此,只有仔细经过我们的头脑和双手的家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里涌现出许多承载新型产业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载体--高层商务办公建筑。它们不仅在城市空间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功能结构的核心,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中心区出现了诸多城市问题,如土地资源短缺、功能无序、交通拥堵、空间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促使新时期下对
随着经济发展,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日益提升。传统聚落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引起人们的保护和关注。近年来随着传统聚落建筑的更新项目的增加,以及保护设计中出现
当今,关注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话题,能源节约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建筑业作为能耗大户,对于能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责无旁贷。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
过境公路穿越市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过境公路与城市不断重复着“包围—外迁—再包围”的循环,这在平原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改造过境公路不仅影响城市交通组织,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越来越重视,我国古代建筑研究正迎来一个新的篇章。虽然前人对我国古代建筑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测量数据,但是某些方面的研究还处
主题性场所是作者针对近几年国内出现的一种建筑文化现象而提出的新概念,该现象既体验式消费经济与商业地产主题化相结合,打破城市均质空间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建筑文化现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