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主题性场所研究初探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zhi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性场所是作者针对近几年国内出现的一种建筑文化现象而提出的新概念,该现象既体验式消费经济与商业地产主题化相结合,打破城市均质空间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建筑文化现象。作者对该现象的产因做了深入探索,并以相关建筑理论为基础,对其提出了较详尽、严谨的定义:主题性场所是在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中,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休闲文化活动需求,并为人的心理活动、精神生活提供一个情感倾诉、文化体验的场所,以此在城市中选取合适地段,开发再利用具有一定地域特征的建筑群落,或根据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等本土资源,重塑地域性建筑群体。   本文从主题性场所的基本定义出发,对主题性场所的特性及塑造策略进行了研究初探,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主题性场所的主题特性分为物质性主题与精神性主题两个层面;   2.主题性场所目前具有三大主题内容倾向,即历史主题、产业主题与自然主题;   3.主题性场所在主题塑造时使用的基本生成模式,即主题延续、主题叠加、主题转换;   4.主题性场所的基本特征,即公共性、共时性与地域性;   最后,本文对国内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反证以上几点论断,总结出主题生成模式塑造主题内容的具体手法,并对主题性场所的塑造策略做统一归纳。
其他文献
滨河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滨河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市民提供了可以接近自然水体、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城市魅力的展示窗口。随着城市及市民对公共空间的重视,作为“八水
本研究以西安沪滔生态区城市建成区中的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踏勘和文献综述系统地研究了滻灞河的河道景观现状和水文现状,提出了沪灞河在泸灞生态区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
城镇区域是一个人口、资源、经济、环境、政治、文化等构成的综合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求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一致,其本质是城镇区域资源的
我们倾尽全力和情感去塑造的物质总是被灵魂化了。虽然它本身不是生物,但在创造的过程中已潜移默化的带有了鲜明的个人特性。家园也是如此,只有仔细经过我们的头脑和双手的家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里涌现出许多承载新型产业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载体--高层商务办公建筑。它们不仅在城市空间
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功能结构的核心,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中心区出现了诸多城市问题,如土地资源短缺、功能无序、交通拥堵、空间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促使新时期下对
随着经济发展,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日益提升。传统聚落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引起人们的保护和关注。近年来随着传统聚落建筑的更新项目的增加,以及保护设计中出现
当今,关注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话题,能源节约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建筑业作为能耗大户,对于能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责无旁贷。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
过境公路穿越市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过境公路与城市不断重复着“包围—外迁—再包围”的循环,这在平原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改造过境公路不仅影响城市交通组织,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越来越重视,我国古代建筑研究正迎来一个新的篇章。虽然前人对我国古代建筑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测量数据,但是某些方面的研究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