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后几十年来,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仅凭传统的权力和利益理论来分析远远不够了,因为它们对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的解释力日渐式微,而文化、规范、认同等非物质变量却脱颖而出,被引入到国际政治研究领域,为研究国家行为、对外政策、国际安全与合作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这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以及文化、规范、认同研究的广泛兴起。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承认国际社会物质结构的前提下,强调由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构成的社会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并着重研究行为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行为体之间通过互动形成的良性认同可以建构出一种合作关系并且使合作的观念深入人心。东盟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种良性认同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一种合作关系。东盟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现在已拥有10个成员国,成为发展中国家规模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东盟方式”是东盟经过四十年的不断探索、总结,在内部形成的一套非常独特的对话与合作原则、决策和行为方式、外交与安全文化的总称,它是东盟国家在处理东南亚次区域安全问题时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强调成员国的协商一致、重视非官方交流以及非制度化的实践等,对传统的集体安全和正式的机制化的办法持谨慎态度。它不仅维系了这个充满多样性的地区组织,而且也使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东盟方式”强调组织机构的非正式性,东盟通过的任何决议都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但是东盟成员国仍然自觉遵守东盟通过的协议,以及有关制度规定,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在互动实践中对“东盟方式”的积极认同所致,使得东盟成员国能遵循不干涉内政和平等协商的原则,通过和平与合作的方式解决争端,处理矛盾。东盟成员国之间40年没有发生军事冲突,而且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是东盟文化认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试图借鉴建构主义的概念和分析框架,突出文化认同在促进国家间合作中的作用。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研究,来探讨东盟文化认同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其动因,分析文化认同在东盟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作为文化认同具体体现的“东盟方式”的内涵、作用,进而指出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文化合作对于巩固中国与东盟的发展成果,促进中国—东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营造我国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乃至和谐亚洲的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