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耕地是土地资源中的精华,耕地提供了人类生命活动80%以上的热量和75%的蛋白质。耕地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数量和质量是有限的。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非农化已成为必然,而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总数短期内急剧增长的现实,迫切要求长期拥有一定储量(含数量和质量)的耕地,以解决建设与吃饭的矛盾问题。 加入WTO后,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国外农产品的大量涌入,客观上要求国内相应放开各种农产品市场,参与到同类产品的竞争之中,这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不强、生产规模小、产品的结构性调整尚起步、产品成本依然较高且缺乏竞争力的农业而言,其冲击是可想而知的。此时,农业高新技术含量的高低、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耕地利用效益及农产品品质的高低往往成为决定农户是否赢得竞争实力和拥有产品市场的先决条件。因而,改变生产经营规模小,劳动力生产率低下的现状,依靠先进的科技和管理,不断提高经营规模和集约化程度,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然而,目前农户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种田积极性均不高,耕地粗放经营甚至于撂荒的现象亦普遍存在。因此,加强对耕地集约利用和规模经营的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与收集相关部门资料相结合,借助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rc/Info,Arcview,Mapinfo等)进行图形、资料数字化处理,以浏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0)为工作底图,以现状图上不同的耕地图斑(水田、旱地、望天田和菜地)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的水稻作为参照作物。对浏阳市40个乡镇1156个耕地斑块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构建模型进行集约利用评价,发现: 1、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水平低; 2、耕地集约利用潜力大但农业土壤障碍因素较多; 3、物化投入单一,土壤环境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研究认为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重点在于农户耕种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是: 1、农田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差,农业收成波动大; 2、农产品价格低,农户种田纯收入不高; 3、农业税收执行不合理,农户税收负担重; 4、非农产业的强大吸引,农户收入多元化; 5、制度配套不完善,土地流转困难大; 6、农业科技投入低,农产品质提高困难。认为常规式可持续高产模式、高效节约型模式及立体一多级循环式应是浏阳市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模式,加快培育农产品市场,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完整的信息监测体系,确保耕地的“质”和“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耕地资源的综合效益;大力加快耕地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耕地结构调整,促使农业高效集约利用是调动农户耕作积极性和实现浏阳市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