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林海音创作论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wa371236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海音是台湾光复以后第一位较为成熟的女作家,她在台湾女性文学史上开了母语写作之先。她祖籍台湾苗栗,却生在日本长在大陆最终定居台湾。几经漂泊与迁徙的生活经历,为林海音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也影响着林海音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在林海音的笔下,既可以书写令她眷恋的大陆的风土人情,又可以书写她的祖籍台湾本土的生活世相,或者大陆台湾交织的人间百态;她既不失落于回乡后地域变迁带来的游移感,也不受制于两种政治意识形态下社会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更不存在我是“北平人”亦或是“台湾人”身份模糊的困扰,而是始终以“一个中国”的情结贯穿其整个的文学创作。这在台湾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特异的现象。   大陆对于林海音的关注,大体上始于1983年因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迄今为止,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上的阐释,且大多为某单一方面的研究,而从身份认同角度透视林海音的整体创作还很薄弱。   由于台湾当代作家,主要是与林海音同年代的作家的构成及其创作的特殊性,即一般来说大陆去台作家多半以“回眸”的姿态书写大陆“过去”,而本土作家则以自审的目光关注足下的景况,这其间显然隐含着身份写作的问题。本论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目前还尤显薄弱的“身份认同”的角度对林海音的身份认同与创作关系进行探究,期望能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林海音的创作,及其“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与林海音的创作对台湾当代文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所在。   据此,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释研究缘起、方法、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探讨林海音在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的建构问题;第三部分通过对作品的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揭示林海音创作中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中国经验”;第四部分通过与林海音同年代的由大陆去台(定居台湾或再移居海外)以及台湾本土作家的比较研究,探寻林海音与这几类作家的身份认同的差异性,进而凸显林海音多重文化圆融整合下的“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对于台湾当代文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特别意义。
其他文献
伪满时期(1932-1945)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当时由伪满洲国政府发行了蒙古文机关报。该机关报最初发行形式是蒙古文月刊《蒙古报》,其后又改变成周报《蒙古新报》、《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强调“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审
作家书写婚姻恋爱小说过程中,两性话语经历了合谋、裂隙、合谋的一个过程。婚恋小说在1919到1929年间经历了一个变化的曲线:五四时期,两性携手争取自由恋爱,爱情是高于一切的,是青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一生创作了2部长篇和31部短篇小说。所有这些作品都因其表现出来的“怪诞”特点而闻名于世。在这“怪诞”是指扭曲的人物形象和频发的暴力。正是
本论文以赛义德后殖民批评经典著作《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为研究基础,立足后殖民文学与文化批评实践,以赛义德对欧洲传统经典小说文本的阐释为切入点,着重对后殖民理论
学位
将干性宠物食品样品先用双蒸水处理,然后对加热处理和未加热处理的相同样品,采用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测定宠物干性食品蛋白热变性程度,以确保加
本文是首篇以比较的视角对二月河和高阳进行专门研究的博士论文,分别从历史小说取材、历史氛围营造、历史小说叙事及历史小说与文化四个方面,对二月河、高阳的清代历史小说进行
本文对尤金·奥尼尔戏剧的叙事学进行了分析。在西方戏剧发展史上,著名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是一位具有特殊地位的作家。他充分地将传统的戏剧表现手法与现代心理小说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