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非遗”热,体现着全球文化观在广度和深度中愈来愈成为一个浪潮,也被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纳入共同课题。但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中也出现了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暂时迷失状况。各国政府强烈意识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应并驾齐驱,思考如何以理性、开放的心态创新地保护自己的传统智慧以更好地拓展生存空间演变为成熟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意识。但也要警惕长期立法实践理论的研究不足和立法滞后有可能将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被侵蚀改造乃至消失。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意味着我国以单独立法模式确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如何因地制宜地对分散于不同的省市及民间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显得紧急和迫切。近年来,梅州政府积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在工作层面也尚停留在节庆方式,完成申报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存在着保护经费不足,基层工作人员对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工作不上心,造成部分珍贵资料的人为丢失的情况。本文将分析国内外相关立法实例和经验,从宏观到微观,以小见大,深入基层,选取作者的家乡——梅州为角度,分析梅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困难、保护机制的缺陷和不足,思考结合现实做到切实可行地加强地方的立法保护。本文期望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作出一些研究探讨,探索一种在变革中有坚守,在借鉴中又有所突破和超越的综合保护模式,以期待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