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h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结构老龄化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由此催生的人口老龄化结构加剧问题,对我国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我国现阶段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挑战。通过将“互联网+”等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嵌入养老服务中,打造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既是养老服务的迫切需要,也符合信息技术发展潮流。通过信息技术赋能,养老服务体系内各产业主体间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信息互通,更好地沟通需求和服务,激活产业间互通和融合。本研究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在分析相关领域发展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商务部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长春市政府合作的智慧养老示范小镇项目经验及探索实践,旨在探索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相关理念和成果破解相关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养老服务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找到赋能养老服务体系、助力其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切实实现智慧养老。同时,本研究还在分析相关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从政府层面提出了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建议。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养老体系,其包含了更多的行业和服务类型、更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智慧养老与传统养老模式并存。本文认为,智慧养老是在传统养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它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了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以需求为导向,体现了合作共赢等理念。可以说,智慧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转型升级、提质扩容、实现体系优化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针对某一类养老形式的研究相对较多,研究体系相对成熟,成果也较为丰富。然而,从整体来看关注养老服务体系及其优化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总结分析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以及进行相关总结及分析的情况下,对如何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搭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本研究调查和分析了我国现有养老服务体系的问题和不足、各主体间的关系以及养老制度理想愿景,并通过运用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借助对案例的分析,形成相对完善的研究方法。其次,在确定研究方法、路径后,梳理运用智慧养老促进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实践基础和理论逻辑。一方面,从对比分析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阶段、各养老服务模式现状和优缺点为基础,对养老服务体系问题以及需求形成初步认识,并从供需以及技术赋能的角度得出结论:中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是互联网+智能技术;另外,结合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分析,整理和分析我国各类养老服务体系现状、需求,从研究、管理等维度提出如何系统性支持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提出了如何借助“智慧”元素实现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以及应重点实现哪些“智慧”功能。从上述角度来看,推进养老服务体系优化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远程、虚拟、快捷的特点,将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支撑平台的功能由辅助工具向智慧大脑转变。再次,在路径优化的基础上,总结互联网技术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中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一步丰富和阐述前面的理论和分析。基于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结合“智慧”化养老服务模式的运作过程和特点,从政府角度提出智能养老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方面的建议。总的来说,通过对供需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理论与实践经验、国内外维度研究成果的综合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多方面研究均证明借助智慧技术实现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是一条可行的创新性路径。通过对价值体系、供需关系的分析,将其融入系统设计,并通过技术赋能提高便利性,打造可以实现远程互动,具有人文关怀、虚拟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必将使我国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所以,在设计服务体系支撑平台时,要重视技术与人文关怀、老年群体等之间的关系,并为产业间互通提供便利,对其体系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分析。未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必将对人类社会和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可以说,信息化、智能化不再是虚幻的未来,它已经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了现实,只有顺应世道潮流,以问题为导向,借助应用新技术和研究成果,才能实现传统养老服务转型升级,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顺应时代发展,快速转型升级。
其他文献
学位
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是教育界流行的两种教育方式。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携手共进"的价值进行探讨,指出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携手共进"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项突破路径。
教育惩戒权有效实施是矫正学生不良言行的重要保证。本文从教育惩戒权的内涵和价值出发,通过分析教师教育惩戒权失范的原因,提出规范教师教育惩戒权多主体协同、多方法协同、师生协同的策略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实行了从线下信贷到线上信贷的转型,但互联网加大信息不对称,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当下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线上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本文探讨了商业银行线上信贷的三种模式,再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研究了线上信贷面临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