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Toll样受体在重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病、Behcet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Toll样受体同RIG样受体及Nod样受体都是模式识别受体家族中的成员,它们都是构成天然免疫的主要参与者。目前已发现13种哺乳类动物的Toll样受体,而人的Toll样受体家族成员有10种(TLR1-10)。在这10种Toll样受体家族成员中,已发现TLR2,4,7和9的基因多态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而TLR8的基因多态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IDS)相关联。鉴于上述事实,我们认为Toll样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实验中我们将研究Toll样受体的基因多态是否与中国汉族的葡萄膜炎疾病(包括Behcet病、Vogt-小柳原田综合症、急性前葡萄膜炎、葡萄膜炎伴强直性脊柱炎、少年儿童葡萄膜炎)相关。方法:对于TLRs基因的五个多态位点TLR2的rs2289318,TLR4的rs7037117,TLR9的(rs187084, rs352139, rs352140)我们进行了两个阶段的病例对照相关性研究。第一阶段我们使用400个Behcet病患者,400个VKH综合征患者,400个急性前葡萄膜炎伴或不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00个儿童葡萄膜炎患者均以600个正常人作对照,将上述病例及正常人进行测序和PCR-RFLP。第二阶段,发现P值<0.05的基因多态位点,扩大样本量再次验证。 TLR8的rs3764880位于X性染色体上,以荧光探针的方法对其进行基因分型。我们在基因分型时,分别计算了该基因的频率在两种性别上的分布。结果:正常人的TLRs基因的六个SNP的分型结果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均大于0.05。我们进行第一阶段基因分型后。发现在Behcet病中,TLR2的rs2289318位点,其C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C的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c=0.036, OR=1.537,95%CI1.175-2.011; pc=0.018,OR=1.489,95%CI1.180-1.878)。其他基因和位点进行帮费罗尼校正(如为基因型则所得P值乘以本次研究的基因型个数再乘以位点数量;如为等位基因则所得P值乘以本次研究的位点数量)后我们发现它们的统计学没有差异。此后,我们将Behcet病患者和正常人的样本量扩大至838比1600,进一步验证了TLR2的rs2289318位点与Behcet病发病有关,其C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C的频率分别为(pc=0.001, OR=1.462,95%CI1.223-1.747; pc=1.55×10-5, OR=1.470,95%CI1.260-1.714)。扩大样本量后,发现其GG基因型在校正后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c=0.001, OR=0.363,95%CI0.220-0.601)另外五个位点的频率在病人和正常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我们还将这四个基因多态与Behcet病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分层分析,我们发现在有皮损的BD病人中,TLR2的多态位点rs2289318的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是明显增高的。其它五个位点的基因型在有皮损BD病人中的频率无统计学差异。正常人的TLRs基因的六个SNP的分型结果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均大于0.05。进行第一阶段基因分型后,发现在VKH综合征和正常对照的TLRs基因的6个SNP的等位基因及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正常人的TLRs基因的六个SNP的分型结果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均大于0.05。进行第一阶段基因分型后,发现在急性前葡萄膜炎伴或不伴强直性脊柱炎的TLRs基因6个SNP的等位基因及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正常人的TLRs基因的六个SNP的分型结果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均大于0.05。进行第一阶段基因分型后,儿童葡萄膜炎的TLRs基因6个SNP的等位基因及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LRs基因多态与Behcet病发病相关。TLR2的rs2289318位点,其C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C可能是Behcet病的易感基因,而G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G则提示Behcet病的保护因素。TLRs基因多态与Vogt-小柳原田综合症、急性前葡萄膜炎、葡萄膜炎伴强直性脊柱炎、少年儿童葡萄膜炎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