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钟书被誉为东方鸿儒,一代文学巨匠,其丰硕的著述译绩引发了历时已久的“钱学”研究热潮。国人对“钱学”研究的重点一直集中在文学领域,包括对其作品论著的研究、人物传记的研究以及诗学思想的研究,从刚开始对单一文本的解读,到从文艺学、哲学、语言学、训诂学、比较文学等各个角度对钱钟书的论著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再到后来在中西比较的基础上强调“会通”,以现代学理重新解读钱钟书著述中所蕴含的诗学和人文思想。随着“钱学”研究的深入拓展,散见于钱钟书论著中的翻译思想也日渐受到学者的关注,这股“钱学”热总算刮到了翻译领域。罗新璋曾说过“有文章说,不懂钱钟书,是国人的悲哀;同样,不识钱钟书译艺谈,也是译界的不幸”(Luo,1990, p.10)。他在总结我国翻译理论时指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些研究无疑确定了“化境”说在中国翻译理论中的特殊位置。本文详尽分析了散落于钱钟书各大论著中的翻译思想,分析了“化境”说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当时国内外学术环境,并从哲学美学的视角探析了“境”的起源与发展,透视了“化境”说理论形成的渊源。有鉴于“化境”说表述的诗意性、含蓄性、模糊性,不同学者对于“化境”说的见解见仁见智。在“化境”说本质内涵讨论的基础上,论文锁定了以下诸方面问题进行集中研究:1.“化境”说的渊源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关系问题;2.“化境”说与当代西方人文思潮的关系问题;3.“化境”说理论的厘定问题;4.“化境”说究竟属于形而下的标准层面还是属于形而上的文学翻译本体问题。课题研究立足于钱钟书的译学思想,将“化境”说的研究置于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置于中国传统译论的沃土中,对“化境”说进行理论阐释,多层次多角度对围绕“化境”说的几个热门话题进行深入探究,包括“化境”说与严复的“信达雅”和傅雷的“神似”说进行历时性对比研究、“化境”说是一种理想还是一种标准、“化境”说与西方翻译理论的对比等,进而揭示出“化境”说既是对传统文学翻译理论的继承,又蕴含着超越传统的译学精神。根植于传统译论的沃土中,“化境”说传承了传统译论的精要;沐浴于西方理论的思潮中,“化境”说显露出了西方思想的气息。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第二章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化境”说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是“化境”说的理论介绍:对“化境”理论的定义、内涵、精要进行了全面地总结与探讨;第四章关于“化境”说在文学译文中的应用:对“化境”说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进行理论探究,从译文评析中真正领悟“化境”说于译者是不断追寻的最高理想,于读者是欣赏译文的最高标准;第五章“化境”说既是传统译论的延续,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通过一系列理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化境”说中蕴含了传统译论的经脉及显露的西方人文精神;第六章总结了本文课题研究成果,对研究的不足作出了说明,并对后期研究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