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方向转变。2019年中国实现了全年99.09万亿的生产总值,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其背后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推动。但技术创新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传统的线性关系,单纯依赖高投入的方式获得经济增长,显然与可持续性发展观相违背。在此背景下,引入区域创新系统耦合度门限变量研究中国的技术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探索处于不同创新系统耦合度水平下的地区,其技术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以及在迎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发展中各地区应该如何根据地方发展现状更有效率地进行要素投入配置。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从时间维度对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区域耦合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国内外学者在技术创新投入、区域创新系统耦合度及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二、建立区域创新系统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优化指标体系后,再通过量化关系模型计算得出我国各省、市及自治区的协调耦合度值,并按照耦合度水平对地区进行划分。三、通过文献分析确立技术创新投入要素和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其中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作为技术创新投入人力、资金上的投入指标;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增长的指标。选取2009~2018年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样本数据,对我国技术创新投入中的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指标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与地区生产总值(GDP)的相关性发现,两个技术创新投入指标均与经济增长指标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四、基于耦合度视角建立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域的技术创新投入与经济增长作用的门限回归模型,分析经济增长在受到地区教育水平、信息化水平和金融集聚水平环境要素控制前提下,技术创新人力和资金投入在不同的门限值区间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本文选取2009~2018年全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样本数据,构建区域创新系统耦合度测度模型,根据计算获得的各省市及自治区的协调耦合度数值进行耦合度水平划分。在此基础上选取协调耦合度作为门限变量,从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域层面分别构建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多重门限回归模型,对比分析发现(1)技术创新投入对于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具有门限效应(2)我国区域创新协调耦合度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空间溢出效应明显(3)西部地区在门限效应中R&D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弹性高、东部地区弹性相对低。在此研究结论下,提出我国各区域技术创新投入模式要因地制宜;搭建地区的产学研协作平台、提高区域创新耦合水平;打造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渠道。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从时间维度对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区域耦合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国内外学者在技术创新投入、区域创新系统耦合度及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二、建立区域创新系统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优化指标体系后,再通过量化关系模型计算得出我国各省、市及自治区的协调耦合度值,并按照耦合度水平对地区进行划分。三、通过文献分析确立技术创新投入要素和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其中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作为技术创新投入人力、资金上的投入指标;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增长的指标。选取2009~2018年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样本数据,对我国技术创新投入中的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指标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与地区生产总值(GDP)的相关性发现,两个技术创新投入指标均与经济增长指标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四、基于耦合度视角建立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域的技术创新投入与经济增长作用的门限回归模型,分析经济增长在受到地区教育水平、信息化水平和金融集聚水平环境要素控制前提下,技术创新人力和资金投入在不同的门限值区间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本文选取2009~2018年全国31个省、市及自治区的样本数据,构建区域创新系统耦合度测度模型,根据计算获得的各省市及自治区的协调耦合度数值进行耦合度水平划分。在此基础上选取协调耦合度作为门限变量,从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域层面分别构建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多重门限回归模型,对比分析发现(1)技术创新投入对于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具有门限效应(2)我国区域创新协调耦合度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空间溢出效应明显(3)西部地区在门限效应中R&D创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弹性高、东部地区弹性相对低。在此研究结论下,提出我国各区域技术创新投入模式要因地制宜;搭建地区的产学研协作平台、提高区域创新耦合水平;打造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