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税区是结合我国国情,在参考国外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最为开放的特殊经济区域。迄今为止,我国共建立了15个保税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保税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连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招商引资、扩大出口、引进技术、增加就业和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加大,我国保税区日益突显出严峻的问题,改革势在必行。根据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和前景趋势,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国情,国务院确定了我国保税区的发展模式是“保税区——区港联动——保税港区——自由贸易区”。青岛保税区是目前中国大陆对外经济开放度最大、运作最灵活、政策最优惠的特殊经济区域之一,2004年国务院已正式批复青岛开展区港联动试点,因此研究青岛保税区向保税港区的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对保税区、区港联动、保税港区等概念进行定义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保税区自创建以来的发展情况。目前我国保税区共有15个,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一个成功典范。但保税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保税区功能的发挥。青岛保税区具有“境内关外”的特性,实行“免证、免税、保税”的特殊政策,区港联动后新的功能定位在于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和国际转口贸易,最为重要的是发展现代国际物流业。时代的发展、山东半岛的建设及自身的发展都迫切要求青岛保税区向保税港区转型。青岛保税区依托青岛港,而青岛港区位优势明显,港口条件优越;经济环境优势突出;运用灰色预测的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都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局面;青岛市政府也为创建保税港区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应用因子分析法分析青岛港的综合竞争力,得出青岛港综合排名在国内各港口排名中居于第二位,仅次于上海港,竞争力优势十分明显。因此,青岛保税区向保税港区转型具有切实可行性。为推动青岛保税区向保税港区的转型,必须深入推进区港联动,建设全省现代物流产业示范区;技术创新;建立适合保税港区特点的海关监管制度;完善港口产业链,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整合山东半岛港口资源;接轨国际,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本文主要采取综合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是:在系统分析保税区和保税港区的基本理论以及我国保税区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岛保税区转型为保税港区后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定位;利用灰色预测得出青岛港2008年至2012年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的发展趋势,为青岛港前景进行了定量分析,为青岛建设保税港区提供依据;利用因子分析法,采用多个指标进行青岛保税港区建设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