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类生活健康的疾病之一。颈内动脉闭塞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0%,但对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尚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术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复合手术先行CEA去除斑块和血栓,开通颅外闭塞段后,再直视下置入动脉鞘,使得导丝更加容易控制通过闭塞段进入血管真腔,其综合了两种术式的各自优势,可以使靶血管的开通率得到提升。鉴于此,本研究探究复合手术治疗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初步探讨闭塞部位对手术开通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行复合手术治疗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闭塞远端的部位将其分为组,A组(20例)颈内动脉闭塞近端起始于颈段,闭塞远端于海绵窦段及以下;B组(17例)颈内动脉闭塞近端起始于颈段,闭塞远端于床突段及以上。记录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评估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mRS评分)。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靶血管通畅情况,记录其通畅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37例慢性颈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均接受复合手术,30例成功开通闭塞段血管(81.1%)。其中A组患者的开通率为19/20(95.0%);B组患者的开通率为11/17(64.7%)。A组患者的开通率高于B组患者(95.0%VS 64.7%),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2.围手术期并发症:所有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成功开通患者中有4例出现相关并发症,A组:1例出现颈部切口血肿,切口愈合良好;B组:1例患者术中出现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患者术后出现高灌注综合征。未开通患者中1例出现颈部切口感染。两组开通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4)。3.30例开通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7个月(11±1.4个月)。A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2例,均为TIA症状发作,未出现卒中、出血等症状;B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1例,为不稳定心绞痛发作。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12个月随访开通患者的靶血管通畅率为27/30(90.0%),其中A组患者1例术后随访期间发生再闭塞,通畅率18/19(94.7%);B组患者2例术后随访期间发生再闭塞,通畅率为9/11(81.8%)。两组患者中期靶血管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3)。4.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时,利用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的评估,再通患者术后6个月mRS评分(1.57±0.56分)较术前(2.20±0.92分)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38,P<0.01)结论:1.复合手术治疗慢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安全、有效,开通率高,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大脑灌注,短、中期随访结果满意,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新思路。2.对于慢性长段颈内动脉闭塞远端至海绵窦段及以下者复合手术开通率较闭塞远端位于床突段及以上者高,但两者中期通畅率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