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马齿苋外洗方治疗婴儿湿疹的疗效,评价其安全性;并通过对治疗后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检测,观察马齿苋外洗方对抗炎的作用;对患儿皮损处用拭子采样并进行细菌培养,观察马齿苋外洗方对抗感染的作用。方法:1.根据湿疹的诊断标准,结合实验设定的排除和纳入标准,将70例符合条件,且按照中医的辨证分型属于湿热浸淫症的急性湿疹患儿纳入本次研究。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马齿苋外洗方,辅以氧化锌乳膏外用;对照组患儿单纯采用氧化锌乳膏外用,以14天为一个疗程。2.对观察组患儿采取马齿苋外洗方(马齿苋、金银花、野菊花、百部、地榆)局部外洗或湿敷,辅以氧化锌乳膏外涂患处;对照组采取单纯氧化锌乳膏外涂患处。两组均以14天为一个疗程。在治疗后的第1天、7天和14天分别观察患儿的皮损受累面积、皮损严重程度和瘙痒程度并评分,从以上3个方面进行治疗效果评价;从患儿的精神状态,饮食、大小便等评价治疗安全性。3.分别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取患儿空腹静脉血,用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患儿血清中炎性因子IL-4、IL-6和IFN-γ水平。4.从湿疹患儿典型皮损处、距离皮损5-10 cm的边缘区域和正常皮肤取材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用马齿苋外洗方治疗前后湿疹患儿皮损处的细菌分布差异。成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的皮损面积评分之间无差异(P>0.05);治疗后第14天两组皮损面积均较各自治疗前减小(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皮损面积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治疗对减小皮损面积的效果优于对照组。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的皮损程度评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14天两组皮损程度评分均较各自治疗前减低(P<0.05),且观察组皮损程度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减轻皮损严重程度的效果优于对照组。3.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皮肤瘙痒程度评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14天,两组患儿皮肤瘙痒程度评分均较各自治疗前降低(P<0.05),但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P>0.05)。4.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前的总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第14天,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总评分均较各自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儿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第14天,观察组患儿达到临床治愈、显效、有效的例数分别为12例、11例和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而对照组患儿达到临床治愈、显效、有效的例数分别为9例、6例和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例患儿轻度腹泻,观察组1例有轻度恶心,对照组1例口干和1例嗜睡,两种治疗方案都显示出很高的安全性。7.观察组患儿治疗前IL-4、IL-6和IFN-γ水平和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第14天,观察组和对照组的IL-4和IL-6水平均较各自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IL-4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8.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皮损处的细菌总检出率均高于同组皮损边缘(P均<0.05),和同组正常皮肤(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细菌总检出率、各种细菌的检出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检出的细菌种类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9.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皮损处的细菌总检出率均低于各自治疗前(P均<0.05),且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第14天,观察组皮损处的细菌总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无差异(P>0.05)。结论:1.马齿苋外洗方治疗婴儿急性湿疹有较好的效果,能减少皮损面积、减轻皮损严重程度、缓解瘙痒,且减小皮损面积和减轻皮损严重程度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氧化锌乳膏。2.马齿苋外洗方的不良反应少,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有很高的安全性。3.马齿苋外洗方能减低患儿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从抗炎的角度对湿疹起到缓解和治疗作用。4.马齿苋外洗方对患儿皮损处的细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