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智能可控瞬态电子器件的硅薄膜电化学触发失效机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IN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瞬态电子器件具有在到达预定的使用时间或者在外界条件可控触发下完全失效甚至降解的特性。硅是现代电子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半导体材料,但是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制约了硅作为瞬态半导体材料的应用。目前已提出的硅基器件加速失效机制主要包括器件基底在应力的作用下物理破裂及硅材料在化学试剂腐蚀下加速溶解两种,这些机制普遍具有误触发风险高、长时间使用稳定性差、破坏难以精确控制,与现在成熟的微电子加工工艺耦合度低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创造性地将锂电池技术与硅基瞬态电子器件的加速失效概念相结合,提出了通过电化学反应促进硅基器件加速失效的新机制。在此机制中,硅基器件同时发生物理形变破坏及化学性质改变,确保了器件失效的不可恢复性。首先初步探究了单晶硅掺杂度、放电电流密度等实验参数对硅电极中锂化区域形貌的影响。实验发现高掺杂度的单晶硅(阻值为0.005~0.01Ω.cm)在大电流下(面电流密度为400μA/cm~2)放电反应后,硅电极中锂化区域深度较大。以此作为后续实验参数,深入分析了反应时间与硅电极中锂化区域深度和成分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在反应6~9小时中锂硅化合物(Li_xSi)层形貌发生转变,在“水平状”Li_xSi层下方出现了“血管状”的形貌。形貌转变极大加快了锂化区域向内部延伸速度,在放电9小时后影响范围最深处已经达到14μm。猜测“血管状”Li_xSi层出现的原因是扩散诱导应力的累积使得硅电极内部出现微裂纹。通过分析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模拟了硅材料内部应力分布随反应时间变化,结果表明放电9小时后径向应力最大值已达到2.80 GPa,而文献中报道单晶硅断裂强度的测量值为2~4 GPa,证明了此时硅内部应力最大值已经积累到能够使得硅发生破裂的程度。为了进一步验证此失效机制在硅基器件中的实用性,本论文中将条状硅薄膜作为硅薄膜器件的简化模型,探究了其在失效机制触发后表面形貌随着反应时间的变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12小时后,硅薄膜已经发生了明显破裂。随后,使用通过0.35μm CMOS工艺制备的带有MOSFETs管的厚度约为5μm的硅薄膜芯片验证本论文中提出的加速失效机制在复杂结构商用器件中的有效性。样品截面信息表明反应12小时后影响区域已经贯穿了整个芯片,证明此时器件已经完全失效。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互联成为未来中国电网的发展趋势,电网的结构单元数量及类型越来越多,给电力系统的故障诊断带来严峻挑战。当前主流的故障诊断技术仍然停留
在现代化的生活中,由于卫星导航定位容易受到多径、非视距等多因素的干扰,不足以满足人们方方面面的定位需求,而地磁导航由于地磁场本身的稳定性与隐蔽性、适应性、成本低等
运动控制系统具有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的特点,上肢协调运动作为生活自理的必要条件,是由中枢神经运动系统控制、与上肢运动相关肌肉群协调收缩、相互作用的结果,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肌电信号(Electromyography,EMG)能够反映运动控制系统的响应信息。肌肉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肌间耦合关系,反映了神经系统对运动肌肉的控制支配作用,肌间耦合强度体现了肌肉的激活性和协调性,进而评价运动系统功能。因此,上肢协
目的:本实验以microRNA调控的引种金银花质量变异机制为主体,从金银花的活性成分和microRNA调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以期为揭示microRNA调控金银花质量变异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为金银花优良种质选育及质量评价奠定基础。方法:(1)基于UPLC-MS/MS技术检测原产地与引种产地的亚特金银花中黄酮、绿原酸、环烯迷萜三大类16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
智慧教室多类别人物检测与识别在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技术的研发不仅可以实时了解到学生是否认真听课、学生的具体上课状态,并能够反馈出一节课中每个学生的专注度分布趋
硅通孔技术(Through Silicon Via,TSV)是通过在芯片和芯片之间、晶圆和晶圆之间制作垂直导通,实现芯片之间互连的最新技术。该技术能够使芯片在三维方向的堆叠密度最大,外形
随着硬件设备和智能显卡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近些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在体育行业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本课题以当下体育行业热门研究方向——冰壶运动为研究背景,结合人工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高耗能的水泥行业也在不断寻求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单位时间产量、节能降耗的方式,寻求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单位成本以及运维成本,
会议
多目标优化潮流(Multi-objective Optimal Power Flow,MOOPF)是实现电网优化运行的主要手段,它能够在零约束违反的情况下提高经济性和稳定性。非凸、非线性和高维特性使得传
近年来,随着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铁路隧道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智慧隧道”的建设理念被逐步推广开来,这对于铁路隧道进行高效监测管理、列车安全运行以及施工人员安全作业等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组建高效率的铁路隧道环境监测网络,对于提升铁路隧道信息化管理程度、保障列车安全运行、提升隧道施工维护作业效率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无线传感网络(Wirel